9 月 4 日消息,國際科研團隊在《自然?物理學》發表最新研究,證實普通冰具備“撓曲電效應”,即在彎曲或不均勻變形后能產生電荷。該現象可解釋雷暴中冰粒碰撞如何帶電,從而引發閃電。
科學家達成的共識之一,是雷暴中的閃電源自云層內冰粒相互碰撞,但此前一直缺乏冰粒如何帶電的直接機制解釋,主要原因是冰并非壓電材料,單純壓縮無法產電。
研究團隊通過計算模擬發現,冰粒在碰撞中發生的局部不均勻形變足以產生電荷,其數量與閃電過程已知的電荷轉移量相符,這意味著撓曲電效應可能是云層帶電的重要驅動機制,為理解雷電形成提供了新的物理基礎。
除了對自然現象的解釋,該研究還揭示了極端低溫下冰的特殊性質。當溫度低于 ?113℃ 后,冰表面會生成一層具有鐵電性的薄層,這種材料同樣能產生電荷,其性能可媲美先進電陶瓷材料二氧化鈦。這一發現拓展了冰在電子材料領域的潛在應用。
科研人員指出,利用冰的這一特性,有望開發以冰為核心的電子器件,特別適用于低溫環境下的能源獲取與感測技術,這不僅為自然科學研究提供了突破,也為材料科學和工程技術開辟了新方向。
本站內容除特別聲明的原創文章之外,轉載內容只為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權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聯系確認版權者。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聯系電話:010-82306118;郵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