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據《金融時報》報道,英特爾CFO大衛·津斯納(David Zinsner)周四表示,特朗普政府對英特爾的投資入股旨在阻止公司出售芯片制造業務,從而將公司鎖定在一個一直面臨出售壓力的虧損業務中。
上周,美國政府同意通過將2022年《芯片法案》下的89億美元聯邦補助轉換為股權,取得英特爾10%的股份,這是特朗普總統對美國企業的最新一次非常規干預。
該協議還包含一份為期五年的認股權證。如果英特爾不再持有晶圓代工業務51%的股份,那么美國政府將有權以每股20美元的價格再取得英特爾5%的股份。英特爾代工業務旨在為第三方客戶制造芯片。
英特爾CFO津斯納周四在德意志銀行會議上表示:“我認為,我們將芯片制造業務持股降至50%以下的可能性不大,因此我預計該認股權證最終會到期失效。”
“我認為,從政府角度來看,他們也贊同這一點:他們不希望看到我們將該業務剝離出去或出售給其他人。”津斯納稱。
不過,由于晶圓代工業務持續虧損,英特爾一直面臨將該業務剝離的壓力。由于難以與臺積電競爭并吸引外部客戶,英特爾晶圓代工業務去年虧損高達130億美元
津斯納的這番言論,凸顯了與特朗普政府達成交易是如何限制公司操作空間的。
白宮新聞秘書卡羅琳·萊維特(Karoline Leavitt)周四告訴記者,這筆交易正在敲定中。“商務部仍在完善英特爾協議的細節。”她表示。
津斯納表示,英特爾周三已收到政府投資中的57億美元,其余32億美元仍取決于英特爾在國防部計劃下需要達成的里程碑,目前尚未撥付。
他指出,認股權證可被視為“一種約束機制,以防我們朝著我認為政府最終不希望我們走的方向前進”。另外,政府直接持股也可能激勵潛在客戶將英特爾視為“不同層級的合作伙伴”。
但是目前為止,英偉達、蘋果和高通等企業尚未向英特爾下單。英特爾始終難以向這些公司證明其擁有可靠的制造工藝,從而吸引它們擺脫對臺積電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