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7月22日科創板開板運行以來,半導體公司紛紛在科創板開啟上市征程。據半導體產業縱橫不完整統計,截至2021年年底,整個半導體產業約有52家公司在科創板上市,占科創板上市公司總量的17%,占同期各市場板塊國內半導體企業IPO總數的70%以上。科創板已經成為半導體公司上市首選地。
科創板上市半導體公司涵蓋了半導體產業鏈的方方面面,包括材料、設備、封測、制造、設計。其中設計公司以60%的比例處于最高位,制造公司則是上市最少的一類,目前只有上海中芯國際一家公司在科創板上市。
2021年是半導體的黃金之年。根據科創板公布數據, 2021年科創板集成電路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1078億元/歸母凈利潤232億元,分別同比增長42%/186%。9成以上公司均實現營收增長,超7成取得凈利潤增長。
2022雖然只經過了兩個月,但是眾多公司在2個月的業績已經向我們預示,今年還將迎來一個新的半導體資本元年。
半導體投融資持續高漲
來源:wind
證券監管部門消息,中國目前在排隊上市的半導體公司,超過150多家。從當前的產業規模和產業趨勢看,2022年A股的芯片公司或者介入芯片業務的公司將達到500家以上,半導體上市公司數量將增加4成以上。考慮到互聯網大廠不在A股上市,在估值+規模的推算標準下,芯片產業必將成為A股第一大產業。
2021年中國的風險投資達1306億美元,創造新高,比前一年的867億美元高出約50%。同時,中國的芯片制造商、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和其他半導體初創公司去年獲得88億美元資金,是美國同類公司13億美元規模的六倍多。盡管美國、日本、韓國、歐洲,甚至印度、加拿大都在極力促進本國或者本地區的半導體產業水平,而中國也在極力推進半導體的經濟能力成長。
2021年,國內半導體行業的初創企業數量快速增加,已披露融資金額中,過億項目130個。已披露融資額項目總計融資超450億元,前十位融資額占比72%,依舊呈現出比較強的頭部效應。其中,集創北方融資65億,紫光展銳融資53.5億元人民幣。
當我們將目光放到整個A股市場,在2021年A股半導體公司利潤漲幅榜TOP10中,所有公司的漲幅均超過100%,最高漲幅高達324.74%。此外,目前A股上市的半導體公司中,市值超過1000億的已經達到了5家,他們分別是:韋爾股份、中芯國際、北方華創、紫光國微、兆易創新。
中芯國際在2021年A股半導體公司利潤榜中,以107.33億的歸母凈利潤穩居榜首,成為年度利潤公司。此外,IDM企業士蘭微凈利潤暴漲21倍,成為全行業凈利潤增長最快的公司。
加單擴產,或已定調
在2022年開年中,受半導體擴產潮流影響,代工制造廠與半導體設備廠業績超預期。中芯國際與北方華創盈利增速要明顯高于營收增幅。而從全球擴產趨勢來看,最近ASML首席執行官表示,芯片制造商未來兩年將受到關鍵設備短缺的限制。擴產已成2022年的基調。
1. 中芯國際
中芯國際日前公布,2021年公司資本開支45億美元,預計2022年資本開支將達到50億美元。中芯國際也首度披露2022年的月度業績,公司在2022年1至2月實現營業收入12.23億美元左右,同比增長59.1%;實現凈利潤3.09億美元左右,同比增長94.9%。前兩月月度業績報告中,中芯國際營收和凈利潤均高速增長,且盈利增速要明顯高于營收增幅,這也是顯示代工企業的良好增長勢頭。
中芯國際聯合首席執行官趙海軍在發布會上介紹,2022年初中芯國際上海臨港新廠破土動工;北京和深圳兩個項目穩步推進,預計2022年底前投入生產。上述三個新項目滿產后,中芯國際的產能將實現倍增。
2. 北方華創
2022年1至2月,北方華創實現營業收入13.66億元,同比增長約135%;新增訂單超過30億元,同比增長超過60%。今年僅前兩個月就幾乎達到了21年Q1營業收入14.23億元,公司表示Q1的業績增長已經是既定事實。從公司歷年財務數據來看,還從未有過單季度營業收入同比增速過百的情況出現。
北方華創目前的收入構成中近8成來自設備,2成來自電子元器件。目前公司主要銷售的產品是刻蝕機。今年前兩個月,公司一共中標17臺設備,其中1月份16臺,2月份1臺。
3. 兆易創新
2021年,兆易創新實現營業總收入85.10億元,較上年度上漲89.2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3.37億元,較上年度增長165.3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22.24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00.48%。基本每股收益3.54元。
2021年年中,兆易創新首顆車規級MCU已流片,力爭今年年中量產。除了原有的Flash閃存,該公司還在2020年開始銷售DRAM產品,并于2021年6月推出首款自有品牌DRAM產品,正持續推進規劃中的其他自研產品。兆易創新表示,公司與華虹無錫公司保持了良好的供應合作,2022年產能預計比2021年更樂觀。
4. 瀾起科技
2021年度瀾起實現營業收入25.62億元,較上年度增長40.49%。其津逮CPU業務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津逮服務器平臺產品線2021年度實現營業收入8.45億元,較上年度增長2750.92%,毛利率達到10.22%。
而在產品方面,DDR5相關芯片在2021年四季度剛剛開始量產出貨,目前正在連續、成規模上量。瀾起科技還表示,公司在CXL領域已有一定的技術積累,其中正在研發的PCIe5.0 Retimer芯片可以根據系統需求實現PCIe/CXL雙模工作。隨著2022年支持PCIe5.0的主流服務器CPU上市,PCIe5.0Retimer芯片有望逐步導入市場。
5. 士蘭微
1月底,士蘭微發布業績預告,預計2021年凈利潤同比增加14.5億元到14.64億元,同比增長2145%到2165%。
截至2021年底,士蘭微旗下士蘭集科已實現一期項目月產4萬片的產能建設目標,12月份芯片產出已達到3.6萬片,2021年全年產出芯片超過20萬片。目前,士蘭集科12寸線產品包括溝槽柵低壓MOS、溝槽分離柵SGT-MOS、高壓超結MOS、TRENCH肖特基、IGBT、高壓集成電路等,產量還在不斷爬升。
大基金多次加持
在2022年,大基金還多次加碼半導體,推動半導體企業進一步發展。
截至目前,大基金二期投資過的A股上市公司已超10家。從目前大基金二期的布局情況來看,投資領域涵蓋集成電路設計、芯片制造、封裝測試、材料及設備制造等產業鏈環節,與大基金一期相比,投資重點較多投向了制造環節,更聚焦設備、材料領域,并加碼晶圓制造。
2月21日,士蘭微發布公告稱,公司參股公司廈門士蘭集科擬新增注冊資本8.27億元。士蘭微擬與大基金二期以貨幣方式共同出資8.85億元認繳士蘭集科本次新增的全部注冊資本。
2月10日,深南電路披露定增發行結果,發行對象最終確定為19家,其中,大基金二期獲配278.76萬股,獲配金額為3億元。根據預案,深南電路此次募集資金25.5億元中,將有18億元用于高階倒裝芯片用IC載板產品制造項目,7.5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深南電路表示,高階倒裝芯片用IC載板產品制造項目主要為進一步提升公司封裝基板業務的產能及技術能力,并且將進一步完善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鏈。
大基金二期投資的A股上市公司中,包括設計環節的格科微;制造環節的華潤微、中芯國際及其公司中芯南方;封測環節的華天科技;設備環節的至純科技、北方華創、中微公司及長川科技、;材料環節的南大光電;功率半導體的斯達半導等。
此外,大基金二期還參與了交叉材料的投資,包括對興發集團控股子公司興福電子的定增,興福電子主營濕電子化學品,產品已批量供應中芯國際、華虹集團、長江存儲、臺積電等。
企業手段持續創新
此前,國內半導體巨頭進行了一系列海外并購的有效嘗試,如韋爾股份收購豪威科技、聞泰科技收購安世半導體、北京君正收購ISSI、紫光國微收購Linxens。在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大基金加持下,大陸廠商通過外延資本并購實現技術協同、市場整合與規模擴張,實現了快速崛起。
但隨著中美關系的變化,企業間的并購行為也不再僅僅是一門生意,并購難度越來越大。國內不少公司就將并購的視野轉向了歐洲,甚至日韓、東南亞等地區。盡管近年來國內公司也偶爾進行海外并購,但像以前大規模的收購海外優質公司的機會已經越來越少。相反,大量公司開始尋求國內上市IPO,這已經成為事實。
除此之外,上市公司成立產業并購基金,正成為當下一種熱門的投融資方式。有關部門數據表示,到3月10日為止,年內共有81家上市公司設立產業并購基金,半導體是其中的熱門賽道。產業并購基金主要采取“上市公司+PE”的模式,與再融資相比,產業并購基金是長期投資,投資人對于上市公司更加穩定。
2022年,半導體企業融資與投資都將疾速增長,融資和上市是一面照妖鏡,當公司價值拿到市場上,是否能通過市場的檢驗,還未曾可知。不過無論如何,今年已經是資本黃金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