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新能源汽車主要技術路徑之一,氫燃料電池汽車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中國制造2025》《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等重要戰略綱要中,均被確認要大力發展。按照相關規劃,我國到2030年要實現氫燃料電池汽車的保有量200萬輛。
那么,這是否意味著氫燃料電池車已經迎來風口?分析人士指出,當下氫燃料電池汽車相關技術已有實質性突破,政策也正在不斷加大引導。不過,未來要大規模發展,氫燃料電池汽車除了核心技術仍需提升之外,更關鍵在于加快完善基礎設施,不斷強化示范運行,探尋全新的商業運營模式。
規劃:到2030年保有量達200萬輛
相比電動汽車電池蓄能存在能量密度低的缺陷,氫燃料電池汽車零排放、零污染的特性,被業界認為是未來清潔環保的理想技術。
在氫燃料電池汽車技術上,日韓等國走在了前列,據公開信息顯示,1992年豐田汽車就開始研發氫燃料電池汽車,2014年其首款量產氫燃料電池汽車Mirai推出并在市場銷售。本田汽車也推出了自家的氫燃料電池汽車Clarity。而韓國現代極力推崇氫燃料電池,前不久的北京車展上發布了首款氫燃料電池汽車NEXO。
實際上,氫燃料電池汽車作為新能源汽車主要技術路線之一,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中國制造2025》《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等重要戰略綱要中,均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
按照《中國氫能產業基礎設施發展藍皮書(2016)》的規劃,我國到2020年率先實現氫能汽車及加氫站的規模化推廣應用,達到保有1萬輛燃料電池運輸車輛;到2030年,燃料電池車輛保有量達到200萬輛。這意味著,屆時我國氫能汽車產業產值有望突破萬億元大關。
正是廣闊的發展空間,目前除了廣東佛山與云浮,上海、江蘇如皋、浙江臺州、湖北武漢等地均已經出臺支持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發展政策。
今年第一季度,京津冀地區數十輛氫燃料電池客車已交付,第二季度預計74輛將交付;佛山地區28輛氫燃料電池公交車試運營,今年將繼續投放300輛;500輛氫燃料電池物流車投放上海示范推廣運營。
瓶頸:基礎配套不足制約規模推廣
盡管前景相對樂觀,但氫燃料電池汽車在全球范圍內推廣還相對較弱。國際咨詢機構E4tech的調查顯示,截至2017年11月,燃料電池乘用車全球范圍內累計總銷量為6000輛左右,不足中國2017年純電動乘用車46.8萬輛銷量的十分之一。
目前,氫燃料電池汽車主要面臨核心部件的技術瓶頸,尤其是電堆的壽命。佛山科技學院特聘青年研究員、云浮(佛山)氫能標準化創新研發中心趙吉詩說,盡管我國現在的電堆壽命已突破5000個小時,但由于車用電堆是一個系統,還包括增濕器、空壓機、氫氣循環泵等必要的核心零部件,其匹配性是決定電堆系統整體性能的重要因素,并且這些零部件的國產化率依然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