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發射現場。南勇/攝
6月5日21點07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風云二號H星。
風云二號H星是我國第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最后一顆,將與在軌的風云二號E、F、G星開展組網觀測,對于保證我國兩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業務接續有著重要意義。
完成在軌測試后,風云二號H星將進行軌道向西調整,定點于東經79度赤道上空,將有助于提高我國天氣系統上游地區的監測能力,并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亞太空間合作組織成員國提供天氣預報、防災減災等監測服務,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
風云二號H星和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分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一院抓總研制。本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277次發射。
高軌運行 兩大載荷監測天氣
風云二號H星運行于高度約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軌道,主要載荷為掃描輻射計和空間環境監測器,可為用戶提供實時可見光、紅外和水汽云圖,空間天氣和衛星所處空間環境的相關產品。
掃描輻射計包括1個可見光和4個紅外通道,可實現非汛期每小時,汛期每半小時獲取覆蓋地球表面約1/3的全圓盤圖像,能對臺風、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進行重點觀測,將在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防災減災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
空間環境監測器能夠對太陽X射線、高能質子、高能電子和高能重粒子流量實行多能段監測,用于開展空間天氣監測、預報和預警業務。
功勛卓著 數百臺風無一漏網
風云二號氣象衛星于1986年啟動研制,1997年至今已成功發射8顆,目前共有4顆在軌運行,分別是E星、F星、G星和H星,形成了“多星在軌、互為備份、統籌運行、適時加密”的業務運行模式,其資料和產品已廣泛應用于天氣預報、氣候預測、自然災害和環境監測、資源開發和科學研究等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應用效益。
自1998年風云二號衛星投入運行以來(截止到今年5號臺風),對西太平洋及南海生成的471個臺風、登陸我國的141個臺風監測無一漏網。
國際先進 風云家族走向世界
我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國家。經過近50年的發展,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云氣象衛星,目前有包括4顆風云二號、3顆風云三號、1顆風云四號在內的8顆衛星在軌運行。
風云氣象衛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已被世界氣象組織納入全球業務應用氣象衛星序列,成為全球綜合觀測系統的重要成員,同時也是國際災害憲章機制的值班衛星,正在為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2500家用戶提供衛星資料和產品。(魏京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