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在浙江省地市發改委官員的陪同下,參觀了一些典型標桿和案例,聽到來自廠商、精益咨詢公司及主管官員的介紹,大部分案例都集中在技術革新和管理提升方面,其中由于技術革新導致的效益提升、成本降低、質量穩定、產品迭代等等,大部分現場專家都認可。但對一些通過管理提升的案例,主要是通過信息技術實現的案例,私下里對投入百萬以上資金引進的信息系統能否真正實現PPT上介紹的效益有疑問,大部分專家認為同樣的投入,如果用在技術革新上,可能會產生更直接、更顯著的效益。
2016年,對當時的幾個引進信息系統來提升管理的企業,再次進行回訪,這次訪問的對象主要是一線廠長、車間主任、班組長。
1.案例一:一家上市公司,以做空調配件為主,2012年引進杭州一家知名的“車間物聯網”系統,試圖通過在設備外加裝一個外接終端,實現(1)數據實時、自動采集(2)員工績效管理(3)設備利用率管理(4)車間異常預警(5)實時看板等等。系統要求工人手工錄入不能自動采集的數據,比如開工、異常原因、完工、數量修正、質量確認等等操作,而且因為自行開發的終端穩定性差,工人非常抵觸,現在系統已經完全停用。
2.案例二:臺資上市企業,生產閥門,現在僅僅用來看車間設備狀態。(現場看起來很壯觀)
某臺資工廠制造管理系統
3.案例三:上市企業,生產專用大型軸承,外接的終端設備靈活性差,夜班生產時發生的異常情況無法得到及時響應,比如,切換設備,直接影響工人生產,導致無法使用。
4.案例四:上市企業,主要產品為高分子及電纜,流程性行業。通過加裝傳感器來采集部分數據(溫度,壓力,圓徑,光滑度,長度等等),基本無需人工干預,應用效果很好。
某流程制造行業MES平臺
5.案例五:上市企業,五金行業,通過加裝傳感器/PLC感知基本設備狀態信息,應用較好,但生產計劃管理、員工績效等方面的管理已經停止使用。
對企業管理者、行業專家、咨詢師、政府管理者、系統開發者來講,我們希望通過項目的實施幫助到現場工作人員,幫助到企業管理者,我們有良好的初衷,但現實卻很無情和殘酷,可以說,車間信息化管理一直以來沒有找到很好的方案,沒有能貼合中國制造業的國情。作為工業4.0方案的組成之一,車間信息化本身還停留在1.0或者2.0。
這次調研后,對車間信息管理系統及現場現狀、需求、實際情況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首先,做好車間信息管理,必須充分認識中國制造企業特別是離散制造企業的現狀:(1)設備品牌多,高低端都有,以低端為主;設備組織方式復制,有生產線,有工作組,也有單臺生產。這就決定了設備集成的難度和復雜性,項目投入、實施周期及維護成本高。
(2)計件工資:大部分離散制造行業實現計件工資,任何影響工人產量的管理、應用都是不受歡迎。而且現場工人流動性大,太多的監控,會直接影響工人體驗導致工人離職率上升。
(3)現場靈活性強:現場班組長會根據實際情況做調整,如人員調配、設備切換、工單優先級等,這些都是計劃所無法預計的,不能滿足靈活性要求的解決方案,就沒有生命力。
所以,完善的有生命力的車間解決方案必須具備以下優勢:
成本(軟件、集成、實施、維護)與效益 —— 這是企業管理者所關心的
員工體驗 —— 這是員工所關心的
靈活性 —— 這是一線管理人員關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