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電路作為CEC中國電子的重要業務版塊,要想獲得更快發展的資本,必然會牽手“大基金”,這是遲早的事情。
7月18日,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華芯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在京舉行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儀式,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擬對中國電子意向投資人民幣200億元,用于支持中國電子集成電路相關業務發展。
可喜可賀!
關于CEC中國電子的集成電路業務版塊,董事長芮曉武是這樣說的。
集成電路業務是中國電子核心主業之一,業務涵蓋集成電路設計、制造、工藝研發、EDA工具和封測等,構建相對完整的集成電路產業鏈。近年來,中國電子在市場化轉型過程中充分發揮產業組織者作用,緊緊圍繞網信產業發展這一核心,積極布局集成電路領域高端核心產品,自主研發了一批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核心芯片產品,構建了具有明顯競爭優勢的產業生態體系。
在此之前,CEC中國電子還發布了其“十三五規劃”,其中集成電路版塊得到了重點布局,重返集成電路制造業成為首要任務。
現在,悟空帶領大家梳理一下CEC中國電子旗下的集成電路業務版塊中的上市公司。
最早的集成電路資產當數上海貝領,最初可是中國電子不多的集成電路企業之一,前幾天上海貝領發布了半年報預告,收入將增加近4倍,因此其股價不斷抬高,資本市場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通過收購和股權投資,瀾志科技、蘇州盛科、天津飛騰、南京微盟、晶門科技都被納入旗下,還有華大電子和華大九天,這些企業何時登陸資本市場則是大家該關心的事情。
如今,中國長城拿到了天津飛騰13.54%的股份,可以說是天津飛騰已經傍上了上市公司。蘇州盛科和瀾起科技則與振華科技搭上了關系,振華科技應該可以算作是這兩家企業未來的融資平臺。華大電子依靠身份證和安全芯片,這些年的效益一直不錯,現在是華大半導體公司的重點業務支撐,試想它登陸資本市場應該指日可待,需要判斷的是,究竟是華大半導體作為上市主體,還是華大電子單獨上市。
重返集成電路制造的重任會落在哪個公司呢?
2017年4月21日,華金證券在針對深科技年報分析中給出一段風險提示:智能終端制造業務的產能推進不及預期;EMS制造業務的市場競爭降低公司盈利能力;包括集成電路封測等產業鏈延伸規劃整合速度不及預期。
注意這里面提到了集成電路封測產業鏈,悟空以為將來的集成電路制造業務很可能也落戶于深科技,畢竟這幾年深圳地區在集成電路制造領域的動靜很小,深圳地方政府也急需有更大的集成電路制造項目落戶。
大浪淘沙,當潮水在退卻之時,是該“國家隊”出手的時候了,試想一旦CEC中國電子開始以大資本發展集成電路業務,是否說明中國的集成電路產業的收獲季節即將到來?
對了,以后大家就別把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簡稱“大基金”了,這次的簽約背板上給出了官方的稱號:國集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