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外資企業撤離中國呈現加速之勢。如松下、日本大金、夏普、TDK等均計劃進一步推進制造基地回遷日本本土。優衣庫、耐克、富士康、船井電機、歌樂、三星等世界知名企業則紛紛在東南亞和印度開設新廠。
媒體、專家對外資撤離的討論有很多,對其原因的探討不外乎經濟增速下行、人力成本提高、政策福利減少、社保繳費負擔增重等。但從另一視角看,外資撤離只是制造業轉移的結構性調整。對此數據的進一步分析指出,外資撤離的主要是低端生產業務,符合中國經濟轉型、減少過剩產能的大趨勢。
中國制造業想要在全球市場上拿到話語權,就要勇于轉型升級,推動中國制造業結構調整,提高創新能力,從過去更多地依賴傳統優勢轉變為新的優勢,技術優勢、科技優勢、高素質勞動力優勢,以及整個社會的綜合配套優勢。
同時,流入中國的資金也出現了結構性改變,從制造業轉向服務業,從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技術密集型產業。以方興未艾的機器人市場為例,隨著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瑞士ABB、德國庫卡、安川電機和日本發那科等國際機器人巨頭都在中國設立分公司及合資公司,不斷強化布局優勢。
由此可見,中國制造業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要實現從低端到中高端的升級,就要克服產能過剩和技術落后兩大主要障礙。同時,中國制造業也正面臨以智能制造為基本內容的新工業革命的激烈競爭。因為國際上智能技術正在取得重大突破,引起各行各業的劃時代變革。當前全球制造業發展的一個基本方向就是智能制造。雖然目前智能制造只是剛剛起步,但其發展前景極為廣闊。
企業高管應如何應對這些挑戰?
為幫助企業經營者們更好地應對即將到來的轉型和挑戰,哈佛商學院高層管理教育與《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聯袂推出的全新“組織變革:服務轉型與數據驅動—中國課程”。這一系列課程深入探討管理者在進行戰略調整、產業升級以及組織變革時所面臨的挑戰,同時提供驅動業務創新所需的核心工具,幫助傳統制造企業開闊視野,提供應對智能制造激烈競爭的制勝策略和實效工具。
每門哈佛商學院高層管理教育課程均由哈佛商學院核心教授開發并講授,通過分析各種全球案例,審視成功企業所經歷的根本性轉變,為高層管理者提供創造性的洞見和全球視角,及時轉變他們的固有思維模式,屆時,您將有能力引領服務設計、利用數據為消費者創造價值,以及提升組織研發復雜產品的能力,從而在日新月異的中國經濟新常態下游刃有余,出色地應對當前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的多種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