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下午,南京市政府與臺積電正式簽署了合作協議。
臺積與南京市政府簽訂十二寸廠與設計服務中心投資案,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雖未如預期親自出席,但仍透過新聞稿強調,近年大陸半導體市場快速成長,臺積電在南京設立十二寸廠和設計服務中心,期待未來能與客戶更緊密結合,在大陸市占率持續成長。
臺積電昨天由資深副總經理暨財務長何麗梅、共同執行長魏哲家代表出席,大陸方面高度重視這項歷年來最大一筆臺商投資案,包括江蘇省“一把手”省委書記羅志軍,工信部副部長懷進鵬等人均出席。
這是臺灣歷年來在大陸最大的個體投資項目----約30億美元的獨資項目,也是臺積電在大陸的首個12吋晶圓廠和IC設計中心。
到此,世界半導體“三強”的英特爾、三星、臺積電都陸續在大陸投資了制造基地。而臺積電南京項目成為了大陸技術最先進的晶圓制造企業。
半導體是國家產業,《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于2014年6月24日公布。各地為此競爭激烈,臺灣企業成為優先爭取對象。
此前,臺聯電與福建廈門市政府合資成立了“聯芯半導體”,是大陸首座擁有臺資背景的半導體生產廠,產品已進入銀聯卡及物聯網所需芯片代工業務。
臺灣力晶集團則與安徽合肥市政府合作,用“合資”方式成立了晶合集成國際公司,主營LCD驅動IC代工,有資料顯示將進入生物科技芯片或物聯網所需內存芯片等產品。
大陸內資則有武漢新芯、中芯及紫光集團,都有所涉及半導體領域。其中,中芯和紫光為國家產業政策重點扶持的內存芯片和邏輯芯片的對象。
3月28日,位于武漢的新芯首座自建內存晶圓廠也破土動工。該項目技術來自賽普拉斯(Cypress),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后,自主開發儲存型閃存(NAND Flash )及DRAM,產能可超過20萬片/月。
而臺積電南京項目將直接切入16納米級別(目前最先進的量產產品),形成量產規模,預計2018年下半年生產,初期規劃2萬片/月,占臺積電現有產能的2.5%。為著順應地方政府的需求,臺積電并將在南京成立IC設計中心及建立完整的供應鏈。
臺積電項目位于南京市浦口經濟開發區,該項目非常契合地方轉型升級的需求。江蘇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羅志軍以及工信部副部長懷進鵬分別致辭,江蘇 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樊金龍和省委常委、宣傳部長王燕文以及副省長張雷、南京市長繆瑞林等悉數出席簽約儀式。而代表三方簽約的分別是張雷、繆瑞林以及臺積 電資深副總經理何麗梅,這意味著臺積電南京項目并非只是“南京”單獨一個城市,同時也是江蘇省重點支持的項目。
主持簽約儀式的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黃莉新此前就臺積電南京項目表示,這是江蘇“十三五”期間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和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的重要舉措之一。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該項目可形成300億美元的產業鏈規模,項目用工數千人,有諸多工程師崗位需人才,其中設計服務中心需要約500人。而南京為此早已將需要的土地“平整出新”。
為著順應兩岸關系,來自臺灣籍的員工會保持在50%以上,并且,臺積電不得因在大陸投資而裁減臺灣員工,而臺積電承諾未來3年在臺投資8600億元新臺幣,每年在臺聘用人數增加2500人以上。
南京市經信委的一位官員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人工智能產業在南京以及大陸大有前途,從臺積電的項目看,仍難以滿足高通、海思、聯發科、展訊等重要客戶的需求,“臺積電目前在大陸的客戶超過100家,這些企業的總需求在10萬/片/月以上。”
臺灣科技界“執牛耳者”、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表示,“近年來大陸半導體市場成長快速,臺積公司在南京設立12吋晶圓廠與設計服務中心,就是為了就近協助客戶并進一步增加商機。期待未來能與客戶更緊密合作,讓臺積公司在大陸的市場占有率持續成長。”
根據規劃,臺積電南京項目將覆蓋全球14--16納米晶圓制造50%以上的市場,且臺積電全球市場占有率將從55%提升到57%,在大陸市場則由46%上升到50%,繼續鞏固大陸集成電路制造服務領域的霸主地位。
此外,就臺積電南京項目享受的“五免五減半”(前五年免所得稅、后五年所得稅減半)的優惠政策,受訪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南京官員沒有“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