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項調查結果顯示,現代社會一個普通人每天接收和產生的信息數據量,相當于十八世紀的普通人一年所接觸到的總和。現代社會數據劇增的主要來源便是網絡,隨著人們對網絡越來越依賴,用戶每一次鼠標的點擊,每一個隨意的搜索,在有意識的數據分析之下,都會不經意間泄露出自己的隱私。
不經意間泄露的隱私
哲學上說,量變會引發質變,這話應用到信息領域也一樣,數據的爆炸式增長,使原本看似無用的數據漸漸變得有利可圖,各網絡公司、運營商也開始有意識的采集用戶信息并加以分析。雖然隨著人們隱私意識的提高,服務商們被迫拿出了相應的隱私保護條款,可那些條條框框對服務商基本沒什么約束力,因為即使他們不主動獲取用戶們的個人信息,這些信息一樣會在用戶網絡活動產生的數據中,一點點泄露開來。
幾乎所有像人人、QQ空間、微博、貼吧這樣的交友平臺主頁都會有“猜你喜歡”這個部分,給你推薦書、推薦音樂、推薦新聞,雖然有些很離譜,但大部分還確實能引起自己的興趣,為什么?因為網站推薦的這些東西,都是根據你以往的瀏覽記錄所留下的數據分析得來的,久而久之,自然能把握你的喜好。
同樣,QQ和微博知道你的朋友圈,購物網站知道你的住址,文學網站知道你的閱讀習慣,注冊過的網站都會留下你的痕跡,如果把這些數據加以精密的數據分析,你根本毫無隱私可言。
可怕的后果
或許你覺得泄露的這點隱私無傷大雅?還記得上半年在埃及古跡上刻字的那個丁錦昊嗎?就憑他的一個名字,三天不到的時間內,網友就把他揪了出來,他的年齡,性別,家庭背景,種種隱私全被曬到了網上,怎么做到的?很簡單,QQ空間,微博等地方有他發的消息和照片,購物網站等地方有他的實名和真實住址,通過軟件可以憑一個名字從海量數據中分析查找,最后再順藤摸瓜,直到他無處可藏。
如果這種技術用于肆意的惡作劇,頻繁的騷擾可能會導致受害者的生活完全崩潰,現在的數據分析技術還很不成熟,就已經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在大數據時代,只要有足夠的數據,精準的分析幾乎可以將要搜索的人整個勾勒出來,那時,在服務商的眼中,我們都無處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