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電子最新文章 2018年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上熱度更加高漲,尤其是AI醫學影像領域 從去年人工智能領域行業的發展方向來看,2018年的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上熱度更加高漲,同時渴求能落地的成果,尤其是AI醫學影像的優勢部分在數據處理層面上更為突出,輔助診斷模型的構建也變的輕松。 發表于:9/4/2018 基因檢測作為精準醫學的重要一環,在近幾年也得到了快速發展 2015年1月20日,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提出將開展精準醫學的研究,這標志著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開始了精準醫學研究。之后,在國家領導人的鼓勵和相關利好政策的支持下,我國的精準醫學研究隨即展開,精準醫學重大專項已經立項。基因檢測作為精準醫學的重要一環,在近幾年也得到了快速發展。 發表于:9/4/2018 癌癥治療新時代:芯片技術對細胞治療的作用 繼40年前的化療法發展之后,免疫療法被視為下一件業界大事。不同于化療和放療,免疫療法有望全面、持久地緩解和治愈各種癌癥。 發表于:9/4/2018 勢不可擋!中國醫療業6大新趨勢 中國醫療界正在發生哪些趨勢性變化?威泰醫療投資創始人劉效杰曾判斷,醫療服務將沿著六大趨勢發展,并直言,“再強大的優勢如不懂得順勢,最終都會被趨勢碾得粉碎。”《看醫界》為您帶來這六大趨勢的獨家解讀。 發表于:9/3/2018 中國醫療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區淺析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算法、大數據計算的技術突破,人工智能進入全新紀元。深度學習的出現突破人工智能算法的瓶頸,根據提供給它的大量的實際行為(訓練數據集)來自我調整規則中的參數,進而調整規則,因此在類似場景下,可做出較精準的判斷,目前語義識別準確率達到83%,圖像識別率達到95%,人臉識別準確度99%,手寫數字識別99%。 發表于:9/3/2018 骨關節角度數字化測量與功能評估系統設計 為了實現對骨關節空間角度的數字化測量與功能客觀評價,建立了骨關節角度數字化測量與功能評估系統。對該系統所采用的骨關節空間角度測量、功能評估算法進行研究。首先,根據Kinect數據采集原理及空間向量計算方法介紹了骨關節空間角度測量算法,即在Kinect深度數據流基礎上將骨關節點空間位置信息轉換為對應的三維空間坐標,根據空間向量夾角公式計算骨關節空間角度。然后,在分析比較分類評價方法的性能基礎上,說明了采用K-means聚類方法進行骨關節功能評估的算法。實驗結果表明,系統可以為用戶提供骨關節的數字化測量與功能評估結果,評估指標purity、RI與F-meaures等能穩定在0.8及其以上,基本滿足骨關節功能評價的非接觸、客觀高效、適應能力強、準確度高、操作簡便和成本低等要求。 發表于:9/3/2018 一種便攜式心電監護儀前置放大電路和抗干擾的設計(一) 監護儀是一種用以測量和監控病人生理參數、并可與已知設定值進行比較、如果出現超差可發出報警的裝置或系統。便攜式監護儀小型方便,結構簡單,性能穩定,可以隨身攜帶,可由電池供電,一般用于非監護室及外出搶救病人的監護。導聯系統采用通用的三電極方式,右胸上電極及左腹下電極為心電采樣電極,右腹下電極為右腿驅動電極。這種聯接方式有效實用,有利于便攜使用。 發表于:9/3/2018 一種便攜式心電監護儀前置放大電路和抗干擾的設計(二) 對于便攜式監護儀來說,它是由數字電路和模擬電路混合構成的。因此在布線時就需要考慮模擬部分與數字部分互相干擾的問題。 數字電路的頻率高,模擬電路的敏感度強。對信號線來說,高頻的信號線盡可能遠離敏感的模擬電路器件;對地線來說,整個PC B對外界只有一個結點;在PC B板內部數字地和模擬地實際上是分開的,只是在PC B與外界連接的接口處,數字地與模擬地有一點短接。 發表于:9/3/2018 西門子醫療打造心臟數字副本 可提前預測手術效果 德國海德爾堡大學的心臟病學家Benjamin Meder借助鼠標和計算機屏幕而不是手術刀,小心翼翼的在一個跳動的數字心臟上安放了一個起搏器的電極。借助模擬患者細胞電氣和物理特性打造的這種“數字副本”, Meder能夠在手術前通過模擬了解起搏器是否能夠挽救心臟衰竭患者的生命。 發表于:9/3/2018 關于便攜式心電監護儀前置放大電路和抗干擾設計方案淺析 監護儀是一種用以測量和監控病人生理參數、并可與已知設定值進行比較、如果出現超差可發出報警的裝置或系統。便攜式監護儀小型方便,結構簡單,性能穩定,可以隨身攜帶,可由電池供電,一般用于非監護室及外出搶救病人的監護。導聯系統采用通用的三電極方式,右胸上電極及左腹下電極為心電采樣電極,右腹下電極為右腿驅動電極。 發表于:9/2/2018 心臟病,中風有望降低發病率!ANU最新研發3D成像診斷設備! 據SBS報道,每五位45-74歲的澳洲人中,就有一位有心臟病或中風的風險!值得開心的是,醫療設備又迎來新進展!近日澳洲國立大學傳來一大喜訊,家中有中老年的家庭有福了! 發表于:9/2/2018 AI進醫療:美國半夜,中國三更 在協和、同濟、301等北京知名的三甲醫院,塞滿了各個人工智能公司的智能設備和系統,不少公司以此來宣傳與大醫院的緊密合作。這是今年三甲醫院的日常工作場景,人工智能繼安防之后,開始在醫療領域掀起創業潮。多家AI醫療公司的創始人向《財經》記者表示,自2017年下半年起,投資人上門的次數明顯變多,他們不愁融不到錢。 發表于:9/2/2018 顛覆人機交互,腦機接口正走向現實 近日,一項腦機接口技術大賽在2018世界機器人大會落下帷幕。與此同時,在中國電子學會近日公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領域十大最具成長性技術展望(2018—2019)》里,智能腦機交互赫然在列。 發表于:9/2/2018 聯影“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及磁共振成像系統”獲批上市 近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經審查,批準了上海聯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創新產品 “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及磁共振成像系統”的注冊。 發表于:9/2/2018 增幅五倍!心電檢測新進展Pre-Sig Detection:對標先進醫療大市場 據最新消息顯示,Pre-Sig Detection心電濾波技術,能大幅調高有效心電信號采集頻率。新的技術可直接應用到現有醫療器械產品當中,對標先進醫療大市場。心肌梗塞等突發性心臟疾病預判方式也將會變得更為簡便,甚至可以實現“云檢測”等革命性變化及發展。 發表于:9/2/2018 ?…153154155156157158159160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