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研究機構榮鼎咨詢周一發布的報告,中國電車供應鏈企業去年海外投資約160億美元,略高于國內150億美元的投資額,打破了此前多年約80%投資集中在國內的格局。
推動這一轉變的核心驅動力來自多個層面。中國國內市場的產能過剩和曠日持久的價格戰,已嚴重擠壓了從上游到下游整個產業鏈的利潤空間。同時,為了規避關稅,以及響應海外客戶對本地化生產的要求,在海外建廠已成為中國企業的戰略選擇。
榮鼎集團高級研究分析師、報告作者Armand Meyer表示:
“海外投資現在超過國內投資這一事實,反映出中國市場已經飽和,以及海外擴張獲得更高回報的戰略吸引力。”
電池制造商引領出海浪潮
報告顯示,約四分之三的海外投資來自動力電池制造商,旨在應對高昂運輸成本和本地化供應需求。
全球最大電動汽車電池制造商寧德時代今年6月曾表示,隨著國內汽車市場的激烈競爭威脅到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要將海外擴張列為“第一優先級”。此外,遠景能源和國軒高科等主要電池生產商也紛紛追隨其大客戶的腳步,在海外布局。
作為中國銷量最高的汽車制造商,比亞迪已在巴西和泰國建有工廠,并計劃在土耳其和印度尼西亞建設新設施。奇瑞汽車也已承諾投資10億美元在土耳其建立一座電動汽車工廠。
海外項目面臨多重挑戰
盡管海外擴張前景誘人,但海外項目普遍存在成本更高、建設周期更長、監管和政治風險更大的問題。
報告強調,中國的電池工廠通常在宣布后的3到12個月內即可開工建設,而在海外,這一時間則需要10到24個月。一些項目甚至因外部風險而被迫擱淺。
數據顯示,海外電車制造項目完成率僅為25%,遠低于國內45%的完成率。
例如,比亞迪上月無限期擱置了在墨西哥建廠的計劃,主要由于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以及貿易政策帶來的不確定性。
本站內容除特別聲明的原創文章之外,轉載內容只為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權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聯系確認版權者。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聯系電話:010-82306118;郵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