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技:知識對于發展人工智能來說有多重要?我們需要知識才能掌握技能,同樣需要技能才能獲得知識。我們既需要以知識做鋪墊的技能,也需要以技能做后盾的知識。
知識和理解都涉及多個學科領域,具有跨學科的性質。知識和信息有本質區別,但我們常常將二者混淆。我們亟須分清它們。建立跨學科的知識體系并將此理解應用于周遭世界,這種能力是發展出深刻理解的基礎,也是當今世界上許多教育體系的關注重點。如何對我們的教育體系做出改變,使之能確保學生的交織型智能中的要素也得到充分發展?這需要我們從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上著手。
針對特定學科的知識和技能,如何根據教學大綱展開教學,這方面已經有許多優秀的教育文本材料提供了良好的建議。針對如何教授跨學科知識和技能,也有相關材料給出了一些有用的建議。黛西·克里斯托杜盧(Daisy Christodoulou)在2014年出版了《關于教育的7個偽理論》(Seven Myths about Education),這本書對英國政府制定學校政策和教學大綱產生了很大影響。
克里斯托杜盧提出的第一個偽理論是“事實阻礙理解”。她給出了從認知科學中獲得的相關證據,證明了為什么事實對理解來說是重要的,而且有趣的是,她的證據來源于對人工智能的早期研究。她采用了最開始由約翰·安德森(John Anderson)于1996年提出的狹義的智能定義:“智能的全部內容就是對許多小單位的知識進行簡單的累加和調整之后所產生的復雜認知。智能整體就是各個部分的總和,但它的組成部分確實有很多。”克里斯托杜盧的目的并不是批評真正的概念性理解和高階技能發展,她也承認這些是教育的目標。她想要指出的是,事實和各學科的內容并不是此類教育目標的對立面,而是它們的一部分。盧梭、杜威和弗萊雷(Freire)這樣的學者都認為事實是理解的敵人,克里斯托杜盧認為這是不對的。
國際關系層面,人工智能正在成為大國競爭的勝負手和重要領域。從全球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需求看,人工智能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但是地緣政治競爭的加劇可能會制約其潛能的發揮。人工智能在發達國家的開發和應用,也可能導致全球價值鏈發展趨勢被重置,導致發展中國家被邊緣化以及對發達國家的依附。
人工智能在軍事領域的應用,包括智能武器的開發與部署、智能軍事決策系統、非常規智能戰爭等,可能會引發軍事戰略的根本性變革,給國際秩序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
人與自然關系方面,人工智能的發展對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減少攫取、減少對環境的破壞、更好地順應和應對自然界挑戰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人工智能的發展也可能助長人類創造的雄心,特別是人工智能在生物改造領域的應用,對既有生態體系的影響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武漢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卓爾智聯研究院執行院長蔡恒進指出,未來三五年內人工智能會有重大突破,元宇宙和Web3.0可以看作是人工智能的重要進展。在Web3.0時代,個體、企業、國家將會成為機器節點并融合為超級智能,這有可能會對社會倫理關系產生影響。
北京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北京大學法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副主任江溯指出,隨著智能性技術廣泛使用,社會可能會慢慢變成“全景敞視監獄”,個人的自由空間可能會被壓縮。我們應該在法律領域探討相關問題,研判人工智能應用的法律限度并加以約束。
國際數字衛生和人工智能研究合作組織(IDAIR)旨在開展全球衛生合作研究項目,通過對人工智能和數字技術的負責任治理,為“包容性全球衛生議程”提供保障。雖然Jasper承認存在人工智能炒作的說法,但她認為這些數據驅動的技術將落地生根,因而需要更深入的了解。
Jasper提倡必須打破試點和一次性項目的局限,嚴格評估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對健康結果的影響。她還表示,國際電聯-世衛組織人工智能促進衛生領域發展焦點組,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工具。Jasper指出:“整個基準測試過程,將使我們能夠確定一些可供系統地和更廣泛地擴展和實施的應用程序。”
該焦點組具有全球性和中立性,并遵循致力于標準化的合作模式。它正在為“人工智能促進衛生領域發展”解決方案的性能基準,制定框架和相關流程。Jasper強調了“它對于決策者的重要性”。
這種人工智能解決方案性能基準測試的意義,可與藥品功效和安全性的研究相比,后者向國家衛生監管機構提供藥品入市審批決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