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為編程語言實驗室面向部分開發者發布了華為新語言的試用報名問卷,這或許就是華為自研的編程語言“倉頡”即將啟用,借助自編語言可以進一步增強鴻蒙系統的競爭力,從而打破海外的壟斷。
華為研發倉頡語言其實已有數年時間,2019年前后在美國和英國都分別成立了相關的部門,更找來當地知名的技術專家負責編程語言的設計、編譯器框架的設計,到了去年就已傳出了倉頡語言收尾的聲音,如今正式啟用也可謂時機恰好吧。
華為的鴻蒙系統在去年6月正式對手機用戶開放,半年時間取得3億用戶,證明了鴻蒙系統獲得了用戶的認可。目前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谷歌和蘋果都限制了北方某國消費者使用它們的互聯網服務,由此搭載鴻蒙系統的華為手機在北方某國的銷量猛增三倍,鴻蒙系統搭載的華為pay等應用滿足了當地消費者的需求。
隨著鴻蒙系統在國內外市場都打開了局面,華為就有底氣進一步改進鴻蒙系統,而推出自己的編程語言可以起到這種效果,畢竟微軟、蘋果和谷歌都有自己的編程語言,擁有自己的編程語言可以進一步提升系統流暢性,同時建立自己的技術門檻。
華為此前已發布了自己的方舟編譯器,幫助應用開發者將安卓應用移植到HMS服務,如今再推出倉頡編程語言,就可以進一步形成自己的獨特生態,增強鴻蒙系統的競爭力。
華為每次推出的創新都有著深遠的考慮,這么多年以來就是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一步步擴張自己的業務,逐漸形成完整的生態。
早在2005年的時候華為就研發出WCDMA基帶,然而由于沒有自己的手機處理器,當時的WCDMA基帶無人采用,于是華為開發了上網卡這類產品,結果將上網卡做成了3G的一大品類,支持了海思芯片的發展,為后來開發手機SOC芯片打下了基礎。
2009年華為推出了K9芯片,但是由于技術不完善等原因同樣沒有其他手機企業采用,2011年華為開始發展自己的智能手機業務,智能手機業務與海思的手機芯片互相支持,花了數年時間到2014年才推出技術完善的麒麟920芯片,麒麟系列芯片成為華為手機的核心競爭力,華為手機也由此迅速發展壯大,至2020年Q2登頂成為全球第一大手機品牌。
如今華為推出的鴻蒙系統也沒有其他手機企業支持,但是華為依然孜孜不倦地對鴻蒙系統進行改進,推出方舟編譯器、倉頡語言等建立自己的生態,或許數年之后鴻蒙系統也將在全球徹底打破安卓和iOS系統壟斷手機市場的局面,再創奇跡。
華為公司如今面臨眾所周知的難題,然而從它持續推進創新可以看出這家企業的韌性,即使困難重重依然沒有舍棄創新,正如它的創始人任正非表示要積極闖進無人區,即是無人領航、無既定規則、無人跟隨的創新科技領域,披荊斬棘開創出全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