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工信部提出騰訊阿里等39家互聯網企業應建立“個人信息保護雙清單”后,江蘇省消保委于11月9日通報對淘寶、京東、拼多多、蘇寧易購、考拉海購、網易嚴選、唯品會七家知名電商平臺的調查情況。
調查發現,七家平臺均存在的問題有:要求消費者默認同意收集非必要信息以便推送個性化廣告;用戶個人信息去標識化的所有流程都被隱藏于平臺的“內定規則”之中;平臺只提供了個性化展示關閉功能,而未提供信息收集終止功能,消費者即使選擇關閉定向推送,其消費習慣、搜索記錄等信息依然在被強制收集的狀態之下。
江蘇消保委認為,根據消費者的購物記錄、消費習慣進行分析進而推送商品的個性化展示不是網購的基本功能,也不是網購平臺的必須功能。平臺要求消費者接受收集非必要信息屬于違法違規收集個人信息的行為,侵害了消費者的選擇權、公平交易權以及個人信息安全。
江蘇消保委通報對淘寶京東等平臺調查情況
當你在電商平臺購物時是否遇到過類似情景——剛剛把某一商品加入A電商平臺的購物車,再打開B電商平臺后,馬上收到了剛剛加購商品的推薦廣告。
“千人前面”的個性化廣告也許給部分用戶帶來一定便利,卻也給不少用戶帶來了侵犯隱私等困擾。11月9日,江蘇省消保委通報對淘寶、京東、拼多多、蘇寧易購、考拉海購、網易嚴選、唯品會七家知名電商平臺的調查情況。
江蘇省消保委稱,上述七家電商平臺要求消費者默認同意收集非必要信息。調查中,七家平臺均將基于個性化展示的商品服務的展示瀏覽功能與用戶協議捆綁,要求消費者默認同意接受平臺收集處理消費者的設備信息、服務日志信息、瀏覽搜索記錄等信息,以便平臺通過消費記錄和習慣向消費者進行有針對性的個性化商品展示。
調查中發現,個性化展示功能看似便利,實則限制了消費者瀏覽及購物自由,如消費者購買某種商品成功后,基于大數據的推薦,依然會頻繁收到已購產品的推送,既不智能,更影響購物體驗。
尤其對于個性化推送能否關閉上,七家平臺在用戶/隱私協議中均明確表示如消費者不愿意使用相關推薦可以關閉個性化展示。但江蘇省消保委發現,個性化展示關閉功能隱蔽、不易尋獲,與平臺默認注冊及同意開通相關功能相比,消費者處于權利義務不平衡地位;平臺只提供了個性化展示關閉功能,而未提供信息收集終止功能,即消費者即使選擇關閉定向推送,其消費習慣、搜索記錄等信息依然在被強制收集狀態下,個人信息安全無法得到保障。
江蘇省消保委認為,根據消費者的購物記錄、消費習慣進行分析進而推送商品的個性化展示不是網購的基本功能,也不是網購平臺的必須功能,設備信息、服務日志信息、瀏覽搜索記錄也不是實現網購平臺基本功能必要的個人信息。平臺要求消費者接受收集非必要信息屬于違法違規收集個人信息的行為,侵害了消費者的選擇權、公平交易權以及個人信息安全。
個人信息去標識化流程隱藏于平臺“內定規則”中
就在上周一(11月1日),個人信息保護法正式施行當日,工信部發布《關于開展信息通信服務感知提升行動的通知》,其中提出相關互聯網企業應建立個人信息保護“雙清單”—— “已收集個人信息清單”和“與第三方共享個人信息清單”,并在App中展示以便用戶查詢。首批設立“雙清單”的企業包括騰訊、阿里巴巴、美團、快手、拼多多等39家。
根據個人信息保護法規定,收集個人信息,應當限于實現處理目的的最小范圍,不得過度收集個人信息;個人信息處理者向其他個人信息處理者提供其處理的個人信息的,應當向個人告知接收方的名稱或者姓名、聯系方式、處理目的、處理方式和個人信息的種類,并取得個人的單獨同意。
11月5日,工信部就上述通知進行解讀時表示,用戶經常反映“在某一App上瀏覽、購買產品,而其他App會推送相關內容”,用戶對個人信息被共享到何處不知情,容易造成恐慌。相關企業應在二級菜單中列出App與第三方共享的用戶個人信息基本情況,包括與第三方共享的個人信息種類、使用目的、使用場景和共享方式等。
對于向第三方共享個人信息方面,江蘇省消保委調查發現,上述七家電商平臺在隱私政策中均要求消費者同意其向第三方共享用戶個人信息。雖然電商平臺在條款中強調會對用戶的個人信息做去標識化處理,但去標識化的所有流程都被隱藏于平臺的“內定規則”之中,消費者甚至無法查證平臺是否真的采取相關措施,相關隱私政策真實性無法求證。
對于上述調查情況,江蘇省消保委認為,上述平臺告知不夠充分,不足以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平臺只取得概括同意,不足以保障消費的選擇權;消費者無法核實去標識化實際情況,與實際感受有差距。
江蘇省消保委表示,希望各類電商平臺進行自查自糾,主動改正,依法承擔經營者的責任和義務,切實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