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器是現代電子產品的基本組成部分,你有沒有想象過,有一天我們的衣服 “面料” 也能變成顯示器?
長久以來,業界對于可穿戴技術的展望之一,就是能造出智能電子紡織品,期待它能為用戶帶來全新的產品交互體驗,然而,具有功能性且能夠呈現大面積顯示效果的紡織品尚未實現,因為要獲得既耐用又易于在大面積上集成的小型照明裝置是一項嚴苛挑戰。
如今,這個夢想正在走進現實,來自復旦大學的彭慧勝團隊成功發明了一種新奇的智能電子織物,在測試中,這種織物展現出了優異的可拉伸性、透氣性和耐用性,同時該織物還能作為大面積顯示屏,根據不同的數字信號輸入呈現出多元化的內容,相關研究論文于北京時間 3 月 11 日發表在《自然》(Nature)雜志上。
(來源:Nature)
據了解,這種新型的電子紡織品在設計方面是將導電緯紗和發光經紗纖維交織在一起,在緯紗與經紗的接觸點便形成了微米級的電致發光單元,值得關注的是,該織物成品在 1000 次彎、拉、壓循環測試后,絕大部分電致發光單元仍表現良好,且這些電致發光單元的亮度在 100 次清洗干燥循環后依然保持穩定。
圖|衣服上顯示出不同的字樣(來源:Nature)
研究人員認為,這種 “智能織物” 不僅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在集成更多功能后,也有望塑造下一代電子通訊工具。
難度和挑戰
近年來,顯示設備已經從剛性面板發展到柔性薄膜。然而,電子紡織品的結構和制造工藝完全不同于傳統的薄膜器件,例如目前用于構建柔性顯示器的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
一方面,紡織品是由纖維編織而成的,會形成粗糙多孔的結構,因此才可以變形和貼合人體輪廓;而 OLED 則是通過在陰極和陽極電極之間沉積多層半導體有機薄膜制成,這些半導體有機薄膜通常放置在玻璃或塑料等平面襯底上。因此,當 OLED 附著在粗糙和可變形的紡織品表面上時,這些薄膜器件的性能往往很差或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很快失效。
另一方面,將有機薄膜沉積在適合織成柔性顯示紡織品的纖維上也是非常困難的,因為這些薄膜太脆弱,無法承受編織過程中的交織摩擦,用于制造有機電致發光器件的常規方法也不適合大規模制造纖維電極。
更重要的是,由于 OLED 中的光發射依賴于陽極和陰極之間的載流子注入和傳輸,即便能織成經紗和緯紗也難以在電極和半導體層之間提供足夠高質量的歐姆接觸來照明。
圖|當前電致發光紡織技術的比較(來源:Nature)
在以往同類研究中,雖然光纖、聚合物發光電化學電池纖維和交流電致發光纖維等纖維發光器件也可以編織成照明紡織品,但它們通常只能顯示預先設計的圖案,而在諸如計算機和移動電話之類的標準顯示應用中,不能根據輸入的數字信號實時、單獨地動態控制像素是一個相當大的限制。
如何將電子設備的制造、功能與紡織品完美結合起來,這是新一代智能電子紡織品需要突破的難關。
用特制纖維來 “織布”
為了克服上述問題,彭慧勝和同事們在研究中采用了全新的材料設計方案。材料方面,他們使用基于硫化鋅(ZnS)磷光體的電場驅動裝置來編織顯示織物,與 OLED 器件不同,分散在絕緣聚合物基體中的 ZnS 磷光體通過在聚合物基體上交變電場被激活。
這種電場驅動裝置只需要緯紗和經紗之間的空間接觸就可以照明,使其本質上耐用,適合大規模生產。
“織布” 用的線是什么?研究人員通過熔融紡絲離子液體摻雜的聚氨酯凝膠制備了導電緯紗纖維,其透射率超過 90%;并通過在鍍銀導電紗上涂覆商用 ZnS 磷光體制備了發光經紗纖維,這種基于溶液的涂層是獲得連續長度發光經紗纖維的簡單方法。
圖|透明導電緯紗、發光經紗及其接觸面積的力學特性(來源:Nature)
搭配的材料,則是選用了聚氨酯作為聚合物基體,聚氨酯纖維我們也俗稱為 "氨綸",這種材料不僅彈性優異,且耐酸堿性、耐汗、耐海水性、耐干洗性、耐磨性均表現較好。
為了確保 ZnS 的涂層均勻,研究人員有一個小竅門。他們將導電紗浸涂在 ZnS 磷光體漿料中,并在干燥前通過自制的刮削微型針孔 “刮一下”,這樣就能剝離不均勻的涂層,而采用不同直徑的微針孔,就能調節 ZnS 磷光體粉層的厚度,可謂簡便又實用,在這項實驗中研究人員選擇使用了大約 70μm 的優化厚度。
圖|發光經紗連續制造示意圖(來源:Nature)
之后,就是評估發光涂層的均勻性,研究人員將 100 米長的發光纖維放置在鹽水中,并在它們之間施加交流電壓,結果顯示即使材料扭曲,發光性能仍然保持穩定;對于 30 米長的發光纖維,其發光強度變化小于 10%。具有不均勻 ZnS 磷光體涂層的纖維在一些電致發光單元(EL 單元)中顯示出了不均勻的亮度和故障,表明發光需要均勻的發光涂層。
纖維制備好之后,就是 “織布” 環節了。在工業織機上編織導電緯紗和發光經紗時,每個交織的緯紗和經紗能形成一個 EL 單元,研究人員表示,其他合成纖維材料,如尼龍和聚酯纖維,也可以與導電緯紗和發光經紗纖維共織,用于各種用途。
使用這種方法,研究人員最終制造出了一塊 6m×25cm(長 × 寬)的大面積顯示織物,包含大約 50 萬個(5 × 10^5)EL 單元。其中,600 個 EL 單元的發光強度的相對偏差變化小于 8%,如此微小的強度差異表明,這些纖維非常適合規模化制造大面積顯示紡織品。
不僅發光性能良好,而且經過 1000 次彎曲、拉伸和按壓循環測試后,絕大多數 EL 單元的強度保持穩定(變化 < 10%)。此外,即使在沿不同方向重復折疊之后,大多數 EL 單元的強度變化小于 15%,并且在每個折疊方向上的 10000 個折疊循環中,折疊線處 EL 單元的強度也保持穩定,顯示出優于傳統膠片顯示材料的耐用性。
圖|新型電子紡織品的結構和電致發光性能(來源:Nature)
研究人員在論文中提到,還可以在 ZnS 磷光體中摻雜銅和錳等不同元素,獲得具有均勻分布 EL 單元的彩色紡織品,由于纖維是機織的,通過調整織造參數來改變經緯接觸點之間的距離,EL 單元的密度可以很容易地進行調整。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織造的纖維最窄間距約為 800μm,平均亮度效果能與一些同等商用平面顯示器相當。
為了打開電致發光裝置,他們在發光經紗和導電緯紗上施加交流電壓,產生一個低微安的電流來為電致發光裝置供電,通過改變施加的電流,就可以精確地調整 EL 單元的亮度,亮度強度一般會隨電壓和頻率的增加而增加。
這種新型電子織物還有個特點是低功耗,功耗在微瓦量級,發熱可以忽略不計,很多醫療儀器測量的能量等級也常為微瓦級,通過減小發光層的厚度,可以將用于顯示織物的驅動電壓降低到小于 36v,在導電緯紗和發光經紗上涂覆一層透明絕緣聚合物可以進一步保證這些器件的安全性,這對于大面積服裝應用也至關重要。
由于發光效果還取決于發光經紗和導電緯紗之間彎曲接觸區域的電場是否均勻,因此研究人員使用有限元方法模擬了發光層中的電場分布,結果發現,在外加電壓下,彎曲接觸處的電廠分布與平面電致發光器件一樣均勻,并且即使接觸面積發生變化,也能保持均勻。
圖|新型電子織物的電致發光單元的表征(來源:Nature)
研究人員將電場均勻性歸因于彈性導電緯紗,它易于變形,以適應發光經紗彎曲和彈性較小的表面,即使導電緯紗傾斜、扭曲和打結,發光經紗也會產生光發射。
電致發光映射圖像顯示,當透明導電緯紗沿發光經線移動、繞接觸點旋轉旋轉、彎曲時,電致發光強度和 EL 單元面積基本不變。當導電緯紗沿發光經紗以 0.5mm 的增量滑動時,在長達 3mm 的距離內,亮度變化小于 2.2%;當導電緯紗從垂直于發光經紗的位置旋轉 ±15° 時,電致發光強度波動小于 2.6%。
此外,由于編織纖維的彈性,該織物在 100 次按壓和釋放測試后,EL 單元的性能保持穩定,透明導電緯線中離子液體的惰性和不揮發性也有助于 EL 單元的電氣和光學穩定性,在實驗中,將該紡織品露天放置了一個月,亮度沒有出現明顯下降,EL 單元的亮度在經受過 100 次加速清洗和干燥循環后依舊正常。
給衣服上 “織” 上顯示器、鍵盤和電源
為了說明這種創新的編織策略是通用的,研究人員采用類似原理,還在紡織品中產生了其他電子功能,例如鍵盤和電源。
首先創建一個通過動態接觸發揮功能的紡織鍵盤,他們用高電阻緯紗(碳纖維)編織低電阻經紗(鍍銀紗),形成一個 4×4 鍵盤,緯紗和經紗的交叉點形成了鍵。在電源方面,則采用鍍銀導電紗編織光電緯紗以獲取太陽能供電能力。
現在,這樣的紡織品中就包括了發電和儲存裝置,同時具備顯示器、鍵盤和電源的配置,接下來就能為不同的應用場景,設計出多功能的集成顯示系統。
作為概念證明,研究人員在衣服袖子上織了一塊 “地圖導航”。他們將編織的顯示器、鍵盤和電源連接到顯示器驅動器、微控制器和藍牙模塊,這種集成的紡織系統就能用作交互式導航顯示器,通過藍牙模塊,用戶從智能手機獲得的丁字路口的實時位置,就能被傳輸到紡織品上顯示。
圖|集成紡織系統的應用場景(來源:Nature)
為了在這種電子織物上輸出不同圖像,來自驅動電路的電信號會被逐行掃描到 EL 單元陣列上。
因為還有按鍵,這種集成紡織系統也可以作為一種通訊工具,輸入和顯示各種信息,研究人員用數字 1、2、3 來演示了這一點功能,每個數字被分配給一個鍵,微控制器被編程為在按下相應的鍵時輸出對應數字,通過藍牙模塊,這種新型的集成紡織系統還可以和智能手機之間進行信息的發送、接收和顯示。
還有一種場景是該紡織品在醫療保健領域的應用潛力,研究人員制作了一個尺寸為 24cm×6cm(長 × 寬)的大屏幕紡織品,把它集成在一件衛衣上,能顯示用戶的精神狀態,他們收集了玩賽車游戲志愿者的腦電圖信號,志愿者放松時的腦電波多為低頻,而焦慮時腦電波多為高頻。
研究人員在計算機上處理信號,然后通過藍牙模塊將志愿者相應心理狀態的文字發送給微控制器進行顯示。在未來,如果結合先進的解碼復雜腦電波的技術,研究人員設想這樣的顯示紡織品能成為一種有效的輔助技術和通信工具。
改變未來的創新電子織物
綜上所述,彭慧勝和團隊發明的這種新型電子織物具備簡單可靠的制備工藝,同時有著可規模化生產的能力,人們可以將顯示器、鍵盤、電源等電子功能同時編織到織物中,形成一個多功能的綜合織物系統。
由于緯紗和經紗不同材料的網絡交織,使得該電子織物中的每個 EL 單元都可以通過驅動電路以可編程的方式去識別和點亮。因此,這種電子紡織品可以作為一種有用的通訊輔助工具。未來隨著更多功能的集成,這些 “智能紡織品” 有望在通訊、導航、醫療保健、可穿戴、物聯網等領域廣泛應用。
值得關注的是,這項最新成果的誕生和功能集成演示并非一蹴而就,近年來,來自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和先進材料實驗室的彭慧勝教授帶領團隊在智能電子紡織物領域創造了不少突破,相關研究曾被《自然》、《自然 - 光子學》、《科學》、《應用化學》等國際頂級權威期刊報道。
2013 年,彭慧勝團隊曾首次成功制備出可拉伸的線狀超級電容器,有效結合了高分子材料的彈性及碳納米管的優異電學和機械性能;2014 年,該團隊通過一種疊加織物電極的新方法,成功制備出了織物太陽能電池;2015 年,其團隊又實現了一種新型纖維狀聚合物發光電化學池,在可穿戴纖維狀發光器件方面取得進展;2018 年,彭慧勝團隊還發明出了一類纖維狀鋰離子電池,并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一系列柔性的新型織物電池系統,0.1 平方米的電池織物可使 iPhone 手機工作 10 小時。
在不久的未來,由這些創新成果組成的智能織物產品或許就能走到你我身邊,有了這些神奇的紡織品,我們甚至能與日常穿的衣服進行更多元的信息交互,運用這些特殊纖維織成的 “布料”,還能做出什么新奇的產品功能呢?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參考資料: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3295-8
https://www.aminer.cn/profile/huisheng-peng/56cb18bcc35f4f3c6565f640
https://news.fudan.edu.cn/2013/1209/c4a58107/page.htm
https://news.fudan.edu.cn/2014/0605/c4a57715/page.htm
https://news.fudan.edu.cn/2015/0330/c5a58633/page.htm
https://news.fudan.edu.cn/2018/0426/c5a54662/pag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