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各地十四五規劃中,“工業互聯網+先進制造業”成為關鍵詞。1月13日,工信部發布了《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工業互聯網到了新模式、新業態加速涌現時刻。在這個重要節點,來自工業互聯網一線最積極實踐者如何洞見行業趨勢?
今年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海爾集團總裁周云杰連續第五次就工業互聯網的發展提出建議。他的建議內容是建設中國特色工業互聯網體系,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周云杰近日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未來三年是中國工業互聯網蓬勃發展時期,三年后再來談這個話題,我覺得結果已經見分曉,不光中國各個平臺之間見分曉,各個國家之間也會看出發展差距。
在長達一個多小時分享中,周云杰對工業互聯網的未來趨勢、發展機會,實施路徑做了闡述,他提出的行業洞見與《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設定的發展目標和任務環環相扣。
1.時間窗口開啟,中國平臺的優勢和機會在哪里?
從國家競爭角度來看工業互聯網這場馬拉松賽,周云杰說:
現在很多國家都搶占工業互聯網這個風口,誰能搶占主動權和話語權,誰就擁有了先機,時間窗口非常有限。
GE代表了美國工業互聯網,西門子代表了德國工業4.0走的道路,中國應該建立有中國特色、有差異化、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這樣才能夠有話語權。
在大規模定制方面,已有三個國際標準組織(ISO、IEEE、IEC)把海爾卡奧斯作為牽頭單位,但工業互聯網里還有很多標準,包括工業APP、工業軟件等,有了標準話語權,自主可控才有底氣。
“未來三年之內,各國在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上的競爭能夠分出一個層次,時間比較緊迫,建設中國特色的工業互聯網體系顯得尤為緊迫。”那么,什么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互聯網,周云杰說:
美國工業互聯網做的比較好,GE的Predix平臺在工廠的信息化、數字化以及設備之間的鏈接,信息打通方面有優勢。德國工業基礎比較好,西門子的MindSphere平臺的工廠端智能化做的有差異化。海爾卡奧斯做的是把制造端和消費端打通、供給側和需求側打通的工業互聯網。
工業互聯網是時代給予中國企業的機會,中國在消費互聯網,在移動支付領域走在世界前列。在工業互聯網領域,中國仍然有這樣的優勢。
中國消費互聯網發展在世界領先,要發揮中國制造大國和消費大國特點,把工業互聯網和消費互聯網有效對接,把用戶帶到工業互聯網,讓用戶能夠參與全流程設計,實現工業互聯網的差異化建設。
中國的工業互聯網起步不晚,起點也不低,但中小企業水平參差不齊,有的屬于1.0階段,有的2.0階段,有的3.0,真正要把工業互聯網發揮出效率要達到4.0水平,這是一個必要條件;同時,有用戶參與是充分條件,如果沒有用戶參與,產品不能根據用戶需求迭代,就會失去方向。
“工信部制訂的工業互聯網發展的三年規劃,非常貼合中國工業互聯網發展現狀,如果做得好,3到5年后,中國的工業互聯網會形成自己的差異化競爭力。所以,我提案的核心是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工業互聯網體系,支持中國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周云杰透露,海爾卡奧斯得到德國邀請,加入歐洲聯邦云(GAIA-X)計劃。德國邀請了很多企業共建,其中唯一一個歐盟以外企業就是海爾卡奧斯。“我們既具有工業基因,又是用戶全流程參與的平臺,所以德國從這個角度邀請我們來做。”
歐洲聯邦云正在建設工業互聯網實驗中心,目前已建的9個都在歐盟境內。德國希望跟海爾合作,在中國建一個實驗中心。
為什么德國希望跟海爾合作在中國建一個實驗中心?工業互聯網最大應用市場在中國,歐洲不可能脫離中國這個擁有全球最豐富的工業場景、工業大數據的市場去搞工業互聯網。從這個角度看,工業互聯網里不僅有國家競爭,更是一個開放和包容體系,是一種競合關系,不光海爾,中國企業都要把握這個機會。
而把工業互聯網和消費互聯網有效對接,這不光是中國特色,更是中國優勢。
2.千企千面,要抓住工業的“靈魂問題”先把平臺建好1月13日,工信部發布了《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對我國工業互聯網后續發展目標和任務做了具體規劃。周云杰做出“工業互聯網,三年見分曉”的判斷,與工信部新出臺的這個行動計劃息息相關。
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國已形成具有行業和區域影響力的特色平臺近80家,連接工業設備數達6000萬臺(套),國內工業APP總量突破35萬個。那么,中國工業互聯網建設存在的問題是什么?
周云杰在調研中發現,企業想通過工業互聯網實現轉型的需求很大,工業互聯網平臺想讓企業上平臺的愿望也很大,但往往很多平臺找不到合適的企業上平臺,很多企業找不到適合的平臺實現轉型。他說——產業互聯網和消費互聯網不一樣,千行百業、千企千面,每個企業、每個行業特點不一樣,精準匹配起來非常難。
工業具有‘一米的寬度,一百米的深度’的特征。對于工業互聯網來講,一米的寬度需要一百米的深度來支持它,這就需要非常專業的行業知識。
當前很多中國工業互聯網平臺都缺少工業基因,大部分都是提供在數字化、云化的解決方案,真正解決工業機理、工業模型的很缺乏。
“平臺企業面對機遇,第一要在平臺工業機理模型、工業APP、工業軟件,以及給上平臺企業分布式建立數據管理中心方面發力,只有做好平臺才能夠吸引中小企業。”
隨著中國工業互聯網往深水區發展,作為工業制造的“大腦和靈魂”,工業軟件的短板越發凸顯。由于歷史原因,中國缺乏像德國西門子這樣既具有強大工業基因,又具有強大軟件能力的企業。所以,工業互聯網要把平臺建好,先要解決工業制造的“靈魂問題”。
3.行業爆發的“火山口”在哪?
抓住時間窗口,未來三年工業互聯網平臺從哪里發力,周云杰的講話透露了兩個關鍵點:
一是把垂直行業做深做透,鼓勵發展垂直領域小平臺。周云杰說:
比如海爾做家電,會把家電這個垂直行業從上游到下游貫通。海爾做工業互聯網平臺完全開源,所有企業都可以參與共建平臺,共建垂直領域;企業也可以單獨做,我們提供服務。
國家除了推‘雙跨’平臺外,還應該鼓勵發展無數個垂直領域的小平臺。周云杰對于垂直行業、垂直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高度重視,透露出未來的機會所在。
《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在平臺體系建設上,強調要建設面向重點行業和區域的特色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面向特定技術領域的專業性工業互聯網平臺。從行業發展規律看,更多的新模式、新業態會在這些垂直工業互聯網小平臺出現。
這個進程跟消費互聯網發展相似。移動互聯網時代,打車領域出了滴滴,外賣領域出了美團,信息分發出了今日頭條,社交拼購出了拼多多,不同細分領域創新出了不同的商業模式,不同的新業態。工業互聯網比消費互聯網涉及的產業鏈更長,應用廣度和深度更高,想象空間更大。
最近,海爾卡奧斯和國內鏈傳動領域領軍企業征和工業簽訂了為期5年的工業互聯網改造協議。雙方希望通過五年規劃,把征和工業做成全球范圍內鏈條產業最有競爭力企業。
征和工業今年剛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是平度第一家上市公司。這家專注于鏈條制造的企業,是本田、雅馬哈、德國克諾爾、上汽通用、比亞迪、中船重工等知名企業的鏈條供應商。
目前,全球最大鏈條企業在日本,年產值120多億。工業互聯網如何賦能,在材料領域、加工工藝上進行突破;在智能化、無人化之外,如何確保生產的鏈條正是摩托車企業或者汽車發動機、輪船發動機需要的產品,把征和工業變成一個產值百億的企業?
周云杰認為,通過工業互聯網深入到各行業打造樣板企業,在無數個細分領域做出更多隱形冠軍,從而形成中國的工業互聯網。雖然這些隱形冠軍散落在各個領域,但國家有總體規劃,各個平臺也有各自規劃,先易后難,先簡后繁。
第二個關鍵點是做大產業示范園區。周云杰說:
示范園區既是一個建設工業互聯網的過程,也是一個產業鏈聚集的過程,對于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一定有很大幫助。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高度重視發展產業集群成為各地的關鍵詞,這為工業互聯網平臺打開了巨大的市場空間。工業互聯網作為新型工業組織形態,突出表現在可以跨企業、跨地區、跨行業將產業鏈供應鏈各個節點快速、高效地聚集在一起,加速產業集群的形成。
以山東化工行業為例。2021年山東化工行業進入“騰籠換鳥”第5年,通過化工示范產業園區建設淘汰落后產能,加速產業鏈聚集,是山東化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抓手。這個時候,工業互聯網平臺瞄準山東化工園區建設,發力這個近2萬億行業,正是精準找產業爆發的“火山口”。
4.海爾卡奧斯“一九現象”,工業互聯網進入“巷戰”階段周云杰在采訪時,談到海爾卡奧斯平臺上的“一九現象”,他說:
目前,有六七十萬家企業和海爾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連接,其中接受過卡奧斯服務的有10%,其余90%連上了平臺,但沒有接受服務。
這些企業有三種情況:第一類是不愿意上,覺得企業現在發展得還可以,這種情況占比不少;第二類是想上不敢上,企業數字化改造前期需要大量投入,后期才見效益,這種不確定性讓很多企業躊躇不前;第三類是看到別人都在上,覺得應該轉型,但不知從哪下手。
另外10%接受卡奧斯服務的企業,有的效果非常好,成本甚至下降30%、50%,也有的工業互聯網效應體現得比較慢。這些企業有兩個顧慮,一是顧慮數據安全,二是擔心萬一以后海爾不做工業互聯網平臺怎么辦?
確實,現在做平臺的很多,但關鍵是要建一個可以信賴的、可以給上平臺企業帶來價值的平臺。
中小企業上平臺關注重點是降本提質增效,要帶來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平臺給中小企業賦能要站在對方角度考慮,清楚中小企業痛點是什么,給企業賦能切入點在哪,精準號脈后,下好藥、才能產生作用,這需要平臺深入企業做大量調研工作,做出診斷,否則高額的轉型成本對于小企業來說難以承受。
出現“一九現象”,說明工業互聯網發展到了關鍵期:如何從占據頭條位置的“新技術明星”,成為大眾用戶離不了的“基礎設施”。去年,在青島市建立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和山東全力推進工業互聯網的大潮中,海爾卡奧斯平臺連接了大量中小企業,這一群體是市場真正的主力。
“只有當技術有明顯優勢,并被市場反復驗證,這些人有足夠大的安全感時,才會考慮購買。這群人大概占了整個市場的34%。”這是著名企業戰略管理咨詢專家劉潤對于中小企業在工業互聯網發展到現階段心理狀況的描述。
按照劉潤的說法,一項新技術從出現、發展、成熟、推廣有一個“技術成熟度曲線度”。只有把工業互聯網真正變成中小企業喜歡的“有用的產品”,能給他們帶來效益的產品,工業互聯網才能成為基礎設施,才能進入平穩發展的成熟期。
海爾卡奧斯出現的“一九現象”,說明這個雙跨工業互聯網平臺已經“跑”到實證階段,要做好打一場各個擊破的“巷戰”準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