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城市出行的時候,都會覺得電動汽車好處還是很多的,作為代步工具的它,也能夠很好的完成自己的使命。現在大城市越來越多的小區有電動汽車專用車位,可以隨時充電。當然這只是一種配套服務,真要使用起來可能一個星期才用充一次電,這也跟現在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有直接的關系。
很多人也禁不住為新能源汽車叫好,覺得很快就可以取代燃油汽車。不過我們卻發現似乎還是我們國內非常熱鬧,在歐洲那些老牌汽車企業,在電動汽車行業并沒有我們腳步邁得大。這是為什么呢,難道說現在的新能源汽車只有我們能夠看到它的前景,那些企業都過于保守嗎?
其實我們想想,問題也許并沒有這么簡單。當我們在研究是不是應該全國范圍內建議新能源充電樁的配套時,那么多的歐洲西方國家,甚至日本也沒有完全動起來。這就說明了這種新生事物也許還有到時候,這就是火候不到。為什么這么說呢,也許老司機的一番話就能夠讓我們理解其中的意義。
這也是寶馬還是致力于燃油發動機的主要原因,記得上次特斯拉的大BOSS跟寶馬高層會面,還直稱寶馬將會在幾年內放棄燃油發動機的設計研發,而寶馬方很快就反駁了這個觀點。如果真是覺得這是新興產業,而且現在有很好的前景,相信它也不會這么果斷。
我們再回到老司機的表態,他們說高速公路就是新能源汽車的坎,邁不過去就先只能生存,別求大力發展。回顧這幾天的國慶假期,也有一些人開著新能源純電動汽車體驗了這種感覺。他們都說不想再次體驗,這是因為在國慶假期高速公路上往往會經歷不可控的堵車,而且有時候還一堵就是四五小時。
現在天氣并不冷,甚至還可以說是比較熱的。所以在高速公路上自然空調是不能關閉,在堵車的過程中,很快新能源汽車的電源就消耗完了。這時候只能看看自己的車究竟是純電動汽車還是混合動力,如果是前者的話,就等著推車吧,后者還能僥幸撐到下一個加油站。
想想連出行的基本要求都滿足不了,純電動汽車又如何能夠尋求發展呢?這個問題看上去還是很嚴重,究竟會有什么辦法能夠解決呢?難道說需要把高速公路多建幾條,還是說每隔幾百米來個大停車場用來建設充電樁,看起來還是有點意思,大家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