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技術應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EDA與制造 > 業界動態 > 關于芯片產業的未來,專家是這樣看的!

關于芯片產業的未來,專家是這樣看的!

2019-08-11
關鍵詞: 芯片產業

  2019年度國際計算機體系結構旗艦會議ISCA于6月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召開。6月23日與ISCA一起舉行的遠景研討會(SIGARCH Visioning Workshop)吸引了上百位聽眾。一方面是因為此次研討會主題“面向下一代計算的敏捷開放硬件(Agile and Open Hardware for Next-Generation Computing)”是當前體系結構研究領域的前沿熱點,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另一方面11位報告人中大牛云集,有圖靈獎得主David Patterson教授,也有多位美國工程院院士加持,還有來自MIT、Berkeley、Stanford、UCSD、Google、Nvidia、DARPA等頂尖大學、企業和政府機構的專家(自己成了唯一的一位來自美國以外的報告人,多少有些勢單力薄)。

  全程聽完了一天的報告,我的最大感觸是開源硬件(芯片)在美國各界已經成為一種共識——從學術界、企業界到DARPA這樣的政府機構,都在積極投入到開源芯片與芯片敏捷開發方向的研究中。早在2016年的首屆Architecture 2030遠景研討會上,很多人就認為開源硬件將會是未來的大主題(Big Theme,如圖1)。而在國內,很多人對開源硬件/芯片的理解還有些片面,只是認為“開源芯片=RISC-V”。

微信圖片_20190811222453.jpg

  圖1. 2016年遠景研討會上開源硬件便備受關注

  遠景研討會(Visioning Workshop)

  ACM體系結構專業委員會SIGARCH組織的遠景研討會(Visioning Workshop)是一個暢想未來的學術研討會。第一屆在2016年的ISCA上舉辦,當年的主題是《Architecture 2030》,知名華人學者UCSB的謝源教授受邀做了題為《Technology-driven Architecture Innovation: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的報告。第二屆是在多倫多舉辦的ISCA上,主題為《Trends in Machine Learning》,圖靈獎得主 Yoshua Bengio 教授以及陳天奇、賈揚清兩位博士均為受邀報告人。

  今年是第三屆,主題是“Agile and Open Hardware for Next-Generation Computing”,一共有11個報告,以下是議程。

  David Patterson, UC Berkeley/Google, A New Golden Age for Computer Architecture

  Vivienne Sze, MIT, Domain-Specific Architectures for AI and Robotic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Serge Leef, DARPA, Automatic Implementation of Secure Silicon

  Andrew Kahng, UCSD, Bringing Design Technology and Architecture Closer Together: What Open Source Might Enable

  Yungang Bao,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Four Steps to An Open-Source Chip Design Ecosystem

  Richard Ho, Google, Building A Sustainable Open-Source Hardware Ecosystem

  Mark Horowitz, Stanford, AHA! – Agile HArdware

  Jason Cong, UCLA, Democratize Customizable Computing

  Brucek Khailany, NVIDIA, Machine-Learning-Assisted Agile VLSI Design for Machine Learning

  Borivoje Nikoli?, UC Berkeley, Generating the Next Wave of Custom Chips

  Adam Chlipala, MIT, Strong Formal Verification Across a Hardware-Software Stack with RISC-V

微信圖片_20190811222447.jpg

  圖3. 2019年遠景研討會11位報告人

  報告1:圖靈獎得主David Patterson教授眼中的體系結構黃金時代

  Patterson教授介紹敏捷與開放體系結構的挑戰與機遇。其實他的報告在很多場合都有講過,其中他對處理器指令集標準與架構設計的分類值得專門再提一下。

  首先,他向大家強調ISA指令集、微結構設計、產品是三個層次。如圖4,ISA是規范標準,往往用一本書甚至幾張紙來記錄描述;微結構設計是具體實現,對應的是源代碼;產品則是設計的實例化,比如RedHat推出的Linux發行版。他進一步將指令集標準與架構設計都分為三類:開放免費(open & free)、可授權(Licensiable)、封閉(closed)。于是,我們可以看到,Intel就屬于封閉指令集+封閉設計,ARM屬于可授權指令集+可授權設計,但要獲得授權價格不菲,往往需要上百萬甚至數千萬美元。

  RISC-V為全世界提供了開放免費指令集+開放免費設計的選擇。根據圖5的第一行,我們可以知道只有先有了開源開放的指令集,才有可能有開源開放的微架構設計,即綠色格子。需要強調的是RISC-V本身是一種標準規范,和C/C++語言規范、POSIX系統調用等這些標準是一樣的。本身是開放的,誰都可以基于這些標準來實現自己的處理器。但有一點需要厘清的是即使都是基于開源開放指令集(比如RISC-V),也存在三種不同的商業模式:(1)Google、NVidia等企業在內部大量使用RISC-V核作為MCU,但他們不對外開放IP以及源代碼,這就屬于第一行的紅色格子;(2)SiFive公司、中國臺灣晶心Andes、阿里平頭哥的RISC-V核是可以被授權給第三方使用,但并不開源RTL級源碼,因此屬于橙色格子;(3)Berkeley的Rocket Chip、劍橋大學的LowRISC、蜂鳥E203等RISC-V核將RTL級源碼也開源,這些設計可歸到綠色格子。

  圖4.ISA指令集、微結構設計、產品三個層次以及對應的三種商業模式

微信圖片_20190811222444.jpg

  圖5. 三種不同商業模式形成處理器分類

  從圖5第一行可知,開放開源指令集并不等于就有了開源的微結構設計,這兩者很容易被混為一談。很多人也誤判RISC-V受到DARPA資助會影響其開放性。事實上,TCP/IP協議也是DARPA資助下形成的互連標準,但在具體實現層面也可以有不同商業模式:(1)在網絡協議棧的軟件實現方面,有集成到BSD/Linux中的開源TCP/IP協議棧,也有微軟實現集成到商用Windows的TCP/IP協議棧;(2)在硬件實現方面上,美國思科公司可以研發支持IP協議的路由器,中國華為公司也可以研制自己支持IP協議的路由器,并不會因為是TCP/IP協議是受DARPA支持而不能使用。

  另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龍芯。龍芯是基于MIPS指令集發展起來的,而MIPS最早是由美國企業開發和維護的,但人們都認為龍芯是自主設計開發的,這正是區分了標準規范和微架構設計。但談到RISC-V時,大家又經常混為一談,實不應該。

  報告2:面向AI和機器人的加速器設計

  MIT的Vivienne Sze教授介紹了面向AI、機器人和視頻壓縮的加速器設計。如圖6所示,Sze教授認為領域專用加速器設計的套路是:(1)挖掘應用特征——利用專用硬件來將并行性、數據訪問特征等特征轉變為吞吐與能效;(2)設計更高效負載——在不影響結果質量的前提下,通過算法與硬件協同設計更高效的負載;(3)定義應用范圍——根據應用需求平衡靈活性與效率。

  Sze教授用了三個例子分別展示這個套路的有效性,即DNN、機器人自動導航、視頻壓縮。圖7是一個DNN的例子,其他兩個例子可以直接看她的PPT材料。

  Sze教授近年來獲得了各種獎項,今年ISCA上她的學生也獲得了最佳博士論文獎。個人覺得他們團隊的工作屬于穩扎穩打型,他們的設計中采用的技術方案都是意料之中,并沒有特別的亮眼的地方。但是他們的工作做得非常扎實,每一項工作都會把芯片做出來(如圖8),讓人很佩服。相比之下很多其他團隊的工作更多只是停留在論文階段的漂亮設計。

  題外話:Sze教授的研究工作風格讓我想起中科院動物所所長周琪院士的團隊。周所在報告時提到他的學生曾抱怨,“我們發表一篇文章數據量是其他團隊的10倍,有這個必要嗎?”他的回答是:“你以后會認識到,發表文章不是最難的,最難的是文章發表了要把它撤回來”。世界頂尖團隊的研究風格都是類似的。

微信圖片_20190811222443.jpg

  圖6. 硬件加速器設計三部曲

微信圖片_20190811222437.jpg

  圖7. 采用三部曲設計方法的DNN加速器案例

微信圖片_20190811222435.jpg

  圖8. MIT Sze教授團隊設計與實現的系列芯片

  報告3:來自DARPA的視角

  DARPA一直是顛覆式創新的代表,它孕育了很多對人類產生巨大影響的項目,比如Internet、GPS等。在半導體領域,MPW模式/Fabless模式都是在DARPA資助的項目中孕育出來的。因此DARPA的視角也值得關注。

  這次報告的是項目主管Serge Leef,他之前一直在工業界,已經有豐富的芯片領域經驗。他的報告介紹了如何自動化實現芯片安全。除了傳統大家知道的芯片架構安全,他還專門強調了供應鏈安全,這也反映了美國在對華為禁運的同時,其實也在擔心有一天禁運的板子打到自己身上。

  這個報告并沒有包含具體的技術,但給人印象深刻的是Serge從整個業界生態角度來分析技術的價值——他提到降低芯片設計門檻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也將促進風投和創業,從而推動行業的創新(圖9與圖10)。對于這一點我深表贊同,自己也曾寫過一篇從經濟學角度分析開源芯片的文章《駁“發展開源芯片弊大于利”論》。我曾經看過其他DARPA的材料,也都能看到類似這種跳出技術本身、從更宏觀的角度分析的思路,很值得學習。

微信圖片_20190811222433.jpg

  圖9. 傳統初創企業Seed/A輪/B輪融資額度穩步提升,但芯片初創企業A輪就需要2000萬美元

微信圖片_20190811222431.jpg

  圖10. DARPA希望能將芯片設計門檻降下來,促進風投和初創行業,推動創新

  ERI自從2017年啟動以來,其資助的研究內容越來越成體系。下圖是DARPA ERI項目所資助的21個項目一覽圖。DARPA每年也會在7月份舉辦ERI Summit,將這些項目的核心成員們召集研討進展與下階段工作。值得一提的是ERI Summit的報告材料都是可以公開下載,這是2018年的日程與報告下載地址:[http://eri-summit.com/agenda]

微信圖片_20190811222429.jpg

  圖11. DARPA ERI項目所資助的21個項目一覽圖

  報告4:高效開源EDA工具鏈已在路上(OpenROAD)

  UCSD的Andrew Kahng教授獲得了DARPA項目的資助,開展高效開源EDA工具鏈的研究。他認為EDA以前是關注質量,但現在該開始關注把易用性了。他參與的DARPA IDEA項目目標非常激進——24小時內全自動地完成IP、SoC芯片、PCB版的設計(圖12)。

  在DARPA的資助下,他帶領團隊啟動了OpenROAD項目,該項目將從四個維度來應對芯片設計復雜度問題:(1)最大化劃分,將大的設計盡可能劃分為小模塊,這樣可以兩個好處,一方面是降低算法復雜度,另一方面就是更易挖掘并行性;(2)并行優化,這一點與前面最大化劃分密切聯想,當存在大量并行度時,就可以采用各種加速并行的技術來優化,包括使用GPU來加速;(3)采用機器學習的工具與流程,傳統芯片設計流程中有很多經驗規則,這一點可以通過訓練大量已有設計變成神經網絡模型,從而加速最優電路設計的搜索和預測。這方面也是Kahng教授在報告中特別強調的;(4)受限的布局方案也可以減少布局布線時的算法復雜度。

  OpenRoad將于今年推出Alpha版,然后在2020年推出v1.0版本。

微信圖片_20190811222428.jpg

  圖12. DARPA IDEA項目的目標是全自動化(無人干預)、24小時完成全系統硬件設計

微信圖片_20190811222425.jpg

  圖13. OpenRoad在四方面進行優化

微信圖片_20190811222423.jpg

  圖14. OpenRoad將于今明兩年開源

  EDA是國內芯片設計產業最大的軟肋,中國的EDA工具企業始終未能做大做強。如今,美國開始將EDA轉向開源,中國又應該如何應對?這個問題值得認真研究。我自己的觀點是開源總體對中國是有利的,但開源也存在競爭,只有更多的投入、參與和貢獻,才能在開源社區中起到主導作用。中國不一定能在所有環節上都存在優勢,但還是有可能在某些環節上推出有競爭力的開源EDA工具。

微信圖片_20190811222421.jpg

  圖15. 全世界范圍內開源EDA工具出現快速增長趨勢

  報告5:中國的聲音

  我是這屆遠景研討會上唯一一位來自美國以外的報告人,這也反映了美國在這個方向上處于絕對領先地位。我的報告題目是“The Four Steps to An Open-Source Chip Ecosystem”,根據過去幾年在開源芯片與敏捷開放領域的一些實踐,梳理了構建開源芯片生態所需要突破的四個方面:開源ISA/IP/SoC、開源EDA工具鏈、高效低成本的仿真驗證、系統軟件。然后對每一部分的現狀和未來努力方向進行了分析。

微信圖片_20190811222420.jpg

  圖16. 構建開源芯片生態所需要突破的四個要素

  報告6:CHIPS聯盟與開源UVM驗證框架

  來自Google的Richard Ho博士介紹了CHIPS聯盟——這是近期Google聯合了6家企業成立了一個開源芯片聯盟,旨在推動開源芯片生態(圖17)。這7家企業每一家都貢獻了開源芯片設計中所需要的功能模塊,例如西部數據的SweRV核、SiFive的Rocket核、Google的RISC-V-DV驗證工具等。從圖18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開源工具開始出現,未來基于全開源EDA工具設計開源芯片,將不會是空談。

微信圖片_20190811222418.jpg

  圖17. CHIPS聯盟旨在推動開源芯片生態

微信圖片_20190811222416.jpg

  圖18. 越來越多的開源工具開始出現

  Google開源了一個面向RISC-V的驗證框架(圖19),可以通過RISC-V-DV來產生指令流,對設計進行壓力測試。芯片設計過程中的驗證環境非常耗時耗力,但又是極其重要的環節。應該說Google的這個開源工具確實芯片設計中的痛點,但如何能靈活應對不同的設計,如何能達到更高的性能,這些都還需要不斷優化。

微信圖片_20190811222414.jpg

  圖19.  Google開源的針對RISC-V的驗證框架

  報告7:硬件加速器設計與領域專用語言DSL

  美國工程院院士、斯坦福大學的Mark Horowitz教授介紹了他們在加速器領域的工作。Horowitz教授早期參與了很多多處理器架構、高帶寬內存的研究,創辦了Rambus公司。在這個報告中,他認為設計一個硬件加速器的本質就是將應用快速地映射到硬件上,這可以分解為三個步驟(圖20):(1)用領域專用語言DSL來寫應用;(2)用編譯器將應用映射到可編程的硬件模型(也可以看作某種粒度的ISA)上;(3)將ISA映射到目標硬件上。

  Horowitz教授接著介紹了團隊正在開發的AHA工具鏈,融合了上述三個步驟(圖21)。報告非常精彩的部分是他坦言到雖然這套工具鏈能工作,也開發出了芯片,但還存在很大的問題,整個工具鏈需要重構。然后他總結了6個經驗教訓:(1)敏捷開發應該關注系統構建,而不僅僅是加速器的性能,用戶關心的應用最終性能;(2)硬件設計不只是功能,還包括很多復雜問題,如時序、布局、測試生成等,這些都不應該暴露給用戶,因此可以通過DSL+編譯器來為用戶屏蔽這些底層細節;(3)用戶使用加速器時都會重寫應用代碼,既然需要重寫,從一開始就應該讓用戶使用DSL;(4)用戶希望為一類應用設計加速器,而不是僅僅為一個應用,因此粗粒度可重構架構CGRA是很好的選擇;(5)敏捷開發的核心是重用,因此要盡可能設計一些新工具提供重用度;(6)開源硬件可以降低NRE成本,降低維護成本,但開源硬件的形式不一定是硬件,而將會是以軟件工具或代碼的形式。

  Horowitz教授的這幾點經驗教訓具有很強的啟發性,也很具有可操作性,他們團隊的工作值得關注。

微信圖片_20190811222409.jpg

  圖20. 硬件加速器的本質就是將應用快速地映射到硬件

微信圖片_20190811222406.jpg

  圖21. 斯坦福大學開發的芯片敏捷開發AHA工具鏈

  報告8:高層次綜合

  美國工程院院士、UCLA的Jason Cong教授是FPGA與高層次綜合HLS(High-Level Synthesis)領域的頂尖專家。HLS是從1980年代FPGA興起時CMU、IBM等就開始研究,但一直未能形成商用。從2006年開始,Cong教授在UCLA啟動了xPilot項目,后成立公司AutoESL推出AutoPilot工具,并于2011年被Xilinx收購集成為Vivado HLS工具。在報告中,Cong教授指出HLS還面臨兩大挑戰(圖22):

  (1)需要花大力氣對代碼重構才能達到好的性能,簡單的C代碼在綜合得到硬件后甚至可能比CPU性能慢上百倍(圖23)。Cong教授團隊認為可通過編譯優化技術來解決這個問題,因此開發了一個編譯器Merlin,簡化代碼重構工作。體系結構設計的“三大法寶”為并行、流水和緩存。Merlin編譯器的目標是將“三大法寶”對應的設計規則集成到編譯器中,從而在整個過程中減少人的參與。

  (2)如何在很大的設計空間中找到優化設計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前面提到體系結構層次有“三大法寶”,而在具體設計時每一個法寶都有很多種選擇,因此設計空間很大。這個挑戰不僅僅是學術界關心,事實上工業界也很關心,我們和海思技術交流中也提到這點。為了應對這個問題,Cong教授團隊開發了一套自動化設計空間探索框架(Automated design space exploration framework)。目前還主要是基于梯度進行空間搜索,這方面還有很大的優化空間。

微信圖片_20190811222403.jpg

  圖22. 高層次綜合HLS面臨的兩大挑戰

微信圖片_20190811222401.jpg

  圖23. C代碼需要重構才能獲得加速,否則可能會比CPU慢上百倍

  Cong教授認為讓程序員來寫HLS代碼效率太低,應該提供更高抽象的語言,即領域專用的語言DSL——程序員用更高級的DSL來寫代碼,然后自動生成HLS代碼,進而映射到FPGA上(圖24)。到這里可以看出這個技術思路與斯坦福Horowitz教授提出的三個步驟一致,如果接著往下看,也會發現第10個來自Berkeley的報告也是同樣的理念。

微信圖片_20190811222400.jpg

  圖24. DSL能提高HLS開發效率

  報告9:英偉達的敏捷開發實踐

  英偉達ASIC與VISL研究部門主任Brucek Khailany介紹了他們采用機器學習方法的敏捷開發技術。英偉達積極投入芯片敏捷開發,其動力也是因為現在芯片設計太過復雜。例如,英偉達產品的開發周期一般需要3-5年,其中設計與驗證的時間與成本占比大約70%(圖25),2018年Nvidia Xavier SoC一共花了8000人年!因此英偉達希望能將開發周期與成本降低一個數量級。

  英偉達的總體思路包含三個要點(圖26):(1)使用更高級的開發語言,英偉達選擇的是C++;(2)利用HLS工具將C++代碼轉變為RTL代碼,從而可以嫁接到現有的ASIC開發流程;(3)充分使用已經開發好的庫和生成器(libraries/generator),盡可能地重用已有設計從而節省時間。值得一提的是,第(3)點庫和生成器是面向領域專用的芯片敏捷開發方法中很重要的環節,未來將會決定芯片敏捷開發的性能與質量。最近這方面的工作也開始增加,比如英偉達開發的MatchLib,Berkeley開發的面向RISC-V的Rocket Chip Generator和面向模擬電路的Analogy Generator(下一章節將會介紹)。

  最后Khailany簡要總結了將機器學習應用到芯片設計自動化方面的相關工作(圖27)。如之前Cong教授報告中提到,設計自動化中面臨的挑戰之一便是巨大的設計空間。深度學習在大空間高效搜索方面則具有很大的潛力。

微信圖片_20190811222358.jpg

  圖25. 英偉達產品開發周期需要3-5年,設計與驗證占比大約70%

微信圖片_20190811222357.jpg

  圖26. 敏捷開發思路三個要點:高層次語言、工具、庫/生成器

微信圖片_20190811222355.jpg

  圖27. 機器學習為敏捷開發帶來的機遇

  報告10:支持硬件敏捷開發的新語言與生成器

  Berkeley的 Borivoje Nikoli? 教授的核心觀點是生成器(generator)將是芯片敏捷開發的核心(圖28),可以降低芯片設計的成本和開發周期。生成器技術和軟件開發中的面向對象思想有很多相通之處,generator可以看作是一個class。簡單總結一下這種方式的好處:(1)重用度高,一個生成器可產生很多實例;(2)更易定制化,可通過修改參數產生不同的實例;(3)便于驗證,理論上對生成器充分驗證(包括形式化驗證),可以保障生成實例的正確性。

  Nikoli?教授帶領團隊過去幾年在這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他們發明了具備更高抽象能力的Chisel語言,使生成器的開發變得更簡單。事實上,近年來非常火的RISC-V最早開源實現Rocket Chip實現就是一個基于Chisel的生成器(圖31)。

  一款SoC芯片設計很大的挑戰是模擬電路。Nikoli?教授開發了BAG(Berkeley Analog Generator),一套基于Python的開源模擬電路生成器(圖29),包括 Comparator 、多種ADC/DAC生成器、SerDes生成器(圖30)等。這些生成器在ST 28nm, GF 22nm, TSMC 16nm等不同工藝下成功流片。當然目前實測性能與業界主流產品相比還有差距,比如使用TSMC 16nm工藝的ADC采樣頻率為7GS/s,精度為6.5bit,而ADI公司于2017年便開發出基于28nm工藝的10GS/s、精度為12bit的產品。但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都是開源設計,如果社區和企業在此基礎上不斷優化改進,有可能最終得到足夠性能的開源模擬電路設計。

微信圖片_20190811222350.jpg

  圖28. 生成器(generator)是芯片敏捷開發的核心

微信圖片_20190811222348.jpg

  圖29. 數字電路生成器Chisel3和模擬電路生成器BAG2

微信圖片_20190811222339.jpg

  圖30. 基于BAG2的SerDes生成器

微信圖片_20190811222303.jpg

  圖31. 基于Chisel與BAG生成的RISC-V芯片

  報告11:端到端的形式化驗證

  形式化驗證(Formal Verification)方法被認為是保證系統正確性的最有效方法。自從2009年第一個經過形式化驗證的操作系統內核SeL4發表以來,形式化驗證方法已收到越來越多地關注,尤其是在操作系統領域。2016年,美國NSF在計算機領域額度最大的“Expedition in Computing”項目(5年1000萬美元)資助了由普林斯頓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康奈爾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聯合申請的形式化驗證軟硬件全系統棧的項目:DeepSpec(圖32),一個目標極其遠大而具有顛覆性、同時也極具挑戰的研究項目。

  MIT的Adam Chlipala教授也是DeepSpec的co-PI,他在Visioning Workshop上介紹了基于RISC-V開展的全系統端到端強形式化驗證研究進展(圖33),包括硬件RTL層次的驗證、編譯器的驗證等。Chlipala教授展示了一個經過驗證的RISC-V核實現(圖34,圖35),目前還只能用于演示點燈。

  報告中我的理解是相比于傳統的Verilog,具有更高抽象的硬件描述語言(如BlueSpec、Chisel)將有助于RTL層次的形式化驗證。不過由于自己對這個領域也了解不多,所以也無法更深入地解讀他們的研究工作。

  在這里可以分享一段有趣的經歷:我在普林斯頓大學做博士后時在同一個辦公室的是Andrew Appel教授的博士后Lennart Beringer,當時正在開展編譯器的形式化驗證研究。當時曾問過他形式化驗證的前景,他自己認為可能需要20年才能實用。讓人感慨的是,幾年后,即使在一線研究人員看來都很遙遠的研究卻得到了NSF的大力資助,而Lennart現在也正是DeepSpec項目的副主任。相比較于美國大力資助形式化驗證的系統實現,國內從事這方面研究的團隊就顯得太少了,也很難得到資助。這種現狀亟需改變。

微信圖片_20190811222256.jpg

  圖32. 2016年NSF Expedition in Computing項目:DeepSpec

微信圖片_20190811222253.jpg

  圖33. 端到端形式化驗證框架

微信圖片_20190811222249.jpg

  圖34. RISC-V核的形式化驗證示例

微信圖片_20190811222246.jpg

  圖35. 經過驗證的RISC-V核

  中國的挑戰與機遇

  芯片一直是中國半導體產業的軟肋,如何破解中國半導體產業面臨的“卡脖子”問題,各界都在積極實踐與探索。

  中國當前需要盡快突破被稱為是“燃眉之急”的多項關鍵技術,但從長遠來看,中國芯片領域面臨的 “卡脖子”問題根源在于優秀人才儲備嚴重不足——我們曾做過一項統計,2008到2017年的十年間體系結構頂會ISCA論文的第一作者(可認為是芯片架構研究優秀人才)85%選擇在美國就業,僅有4%在中國就業,差距巨大(圖36)。這與當前芯片設計門檻過高,導致中國大學無法開展芯片相關教學與研究密切相關。

  這種人才危機美國也曾經歷過,1982年全美上千所大學中只有不到100 位教授和學生從事半導體相關的研究。為了應對人才危機,美國DARPA在1981年啟動MOSIS項目,為大學提供流片服務,通過MPW模式大幅降低芯片設計門檻(圖37)。三十余年來MOSIS為大學和研究機構流了60000多款芯片,培養了數萬名學生。因此,降低芯片設計門檻亦可大幅提高人才培養效率。

  開源芯片與敏捷開發,有可能再未來實現數量級地降低芯片開發門檻。開源芯片生態仍處于起步階段,如果中國能積極參與并主導開源芯片生態中若干核心模塊,那么就有可能吸引更多開發人員、民間資本參與芯片開發,提高芯片領域的創新活力,同時也能為中國芯片企業提供基于開源的芯片關鍵技術與優秀人才、擺脫“卡脖子”困境。

微信圖片_20190811222242.jpg

  圖36. “卡脖子”問題根源在于優秀人才儲備嚴重不足

微信圖片_20190811222240.jpg

  圖37. 美國應對半導體人才危機的方式

  結語:2030憧憬

  總結來說,開源芯片與敏捷開發備受關注,背后存在兩方面的驅動力:

  (1)應對摩爾定律終結的技術發展需求:Dennard Scaling定律和摩爾定律逐漸走向終結,但摩爾定律賦予芯片的能力并未充分挖掘出來。例如實現一個矩陣乘法,普通程序員寫的程序和懂體系架構的專家寫的程序性能上甚至會有63000倍的差距。因此,面向某個特定領域將專家知識實現到芯片中,就有可能提升幾百甚至幾千倍的性能功耗比,從而充分挖掘芯片上晶體管的潛力。但這種領域專用體系結構(DSA)會帶來碎片化問題,需要從芯片設計成本與周期兩個維度同時降低門檻,才能應對種類繁多的領域專用加速器。

  (2)激發創新活力、繁榮芯片產業的市場需求:長期以來芯片研發成本高、周期長,導致了該領域的高門檻,嚴重阻礙了創新。即使研制一款中檔芯片,也往往需要數百人年、數千萬甚至上億的研發投入,導致資本不愿投資。因此,只有少數企業才能承擔,資本市場對芯片投資也是極其謹慎保守,制約了芯片領域的創新活力。

  構建開源芯片生態與敏捷開發方法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面臨著諸多挑戰,但也是一個不管是學術上還是商業上都值得探索的方向,也需要各界的支持與參與。

  后記:IEEE MICRO特刊

  Visioning Workshop結束后的第二天,IEEE MICRO雜志的主編和編委聯系到我。他們也在現場聽了報告,認為這個方向很重要,邀請我來組織一期關于敏捷開發與開源硬件的特刊,我欣然接受。經過前期的一些討論,現在已經確定了幾個時間節點,Call-for-Paper也已出爐。歡迎大家賜稿!

微信圖片_20190811222234.jpg

  圖38. Call-for-Paper of IEEE Micro Special Issue


本站內容除特別聲明的原創文章之外,轉載內容只為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權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聯系確認版權者。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聯系電話:010-82306118;郵箱:aet@chinaaet.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三级日产三级韩国三级韩级 | 欧美色图在线播放| 国产人成视频在线观看| 99re这里只有精品6| 无码中文字幕日韩专区| 亚洲jjzzjjzz在线播放| 狠狠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521色香蕉网站在线观看| 富女玩鸭子一级毛片| 久久人妻AV中文字幕| 欧美卡一卡2卡三卡4卡在线| 免费国产在线视频| 色天使色婷婷丁香久久综合| 国产爽的冒白浆的视频高清| JZZIJZZIJ日本成熟少妇| 成年女人毛片免费观看97| 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果冻传媒| 欧美最猛性xxxxx69交| 免费观看国产精品| 调教女m视频免费区 |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18| 欧美视频亚洲视频| 免费扒丝袜在线观看网站| 萌白酱喷水视频| 国产日韩在线观看视频网站| 91久国产在线观看| 女人18片免费视频网站| 丰满爆乳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最新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国产精彩中文乱码av| 王小明恶魔手机催眠1-6| 午夜网站在线观看| 视频二区三区国产情侣在线|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55夜色66夜色国产精品视频| 天天干天天爽天天射| 丁香花在线观看免费观看图片| 日本xxwwxxww在线视频免费| 久久精品国产网红主播| 欧美xxxx做受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