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是科創板正式開板之日,科創板上市委審議瀾起科技、杭可科技、天宜上佳3家企業全部通過審核。另有6家企業已提交注冊申請,包括微芯生物、安集科技、天準科技、福光股份、睿創微納、華興源創。已提交注冊申請的6家企業,一旦完成注冊,獲得IPO相關批文,將啟動路演、上市詢價等重要環節,第一批科創板企業上市在即。
從9家企業的所屬行業看,有4家企業跟半導體有關:瀾起科技、睿創微納、安集科技、華興源創。《電子工程專輯》將通過招股說明書、公司官網和業界新聞對科創板受理和過會的半導體相關企業進行詳細分析,今天首先解讀瀾起科技。
瀾起科技簡介
資料顯示,瀾起科技成立于2004年,主要為云計算和人工智能領域提供以芯片為基礎的解決方案,提供高性能且安全可控的CPU、內存模組以及內存接口芯片解決方案,主要產品包括內存接口芯片(MB 芯片)和津逮安全可控平臺(CPU 平臺解決方案)。
瀾起科技曾于2013年9月在美國NASDAQ上市,但不到兩年便選擇退市。2018年4月,瀾起科技決定拆除境外架構,同年10月完成股改。2019年1月,瀾起科技與中信證券簽署協議,決定申請科創板上市。
根據招股說明書,瀾起科技此次科創板IPO擬發行不超過1.13億股,計劃募資23億元,其中10.18億元將用于“新一代內存接口芯片研發及產業化項目”的建設,其余投向人工智能芯片研發、津逮服務器CPU及其平臺技術升級項目。
研發投入
瀾起科技研發人員為181人,占公司員工的70%。2018年研發投入2.77億元,營收占比為16%。公司專利申請數量為90項。
與同期已申報科創板的企業相比,瀾起科技在業績和研發費用率都處于較高水平。2016-2018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8.45億元、12.28億元和17.58億元;凈利潤分別為0.93億元、3.47億元和7.37億元;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3.87億、2.27億、9.7億。研發投入方面,報告期內分別為1.98億元、1.88億元和2.77億元,研發費用率分別為26.22%、20.03%和27.29%。
主要產品和技術
目前主要產品包括內存接口芯片、津逮服務器CPU,以及混合安全內存模組等。所發明的DDR4全緩沖“1+9”架構被JEDEC采納為國際標準,相關產品也已經進入主流內存、服務器和云計算領域。
內存接口芯片系列
內存接口芯片是服務器內存模組(內存條)的核心邏輯器件,是服務器CPU存取內存數據的必由通路,其主要作用是提升內存訪問速度和穩定性。這類芯片必須于內存廠商 的各種內存顆粒和內存模組配套,并通過服務器CPU、內存和OEM廠商的全方位嚴格認證,才能進入大規模商用階段。
瀾起科技DDR2、DDR3和DDR4系列產品都已進入商用階段,概述如下:
津逮服務器CPU
津逮CPU是該公司與Intel和清華大學合作開發、具有預檢測和動態安全監控功能的x86架構處理器,在英特爾x86處理器基礎上集成清華大學DSC技術,可與瀾起科技的混合安全內存模組HSDIMM打破組成津逮服務器平臺,為云計算服務器提供芯片級的動態安全監控功能。
營收增長和風險
瀾起科技經營業績大幅增長的背后是其毛利率的提升。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公司毛利率分別為51.2%、53.49%及70.54%。瀾起科技表示,由于單價較高的新子代產品(主要是DDR4世代中Gen 2.0子代產品)銷售收入占比逐年上升。
不過,盡管瀾起科技毛利率增長,但公司DDR4世代多個子產品價格已經出現下滑。瀾起科技在回復上交所的問詢函中指出,公司DDR4世代中Gen 2.0子代產品2018年收入約14.91億元,占公司整體收入的比例達84.84%,而其價格指數在2018年下降了18.38%,為DDR4世代中下降幅度最高的產品。
DDR4產品價格下滑,公司開始布局DDR5。不過,內存接口芯片產品迭代速度較快,新一代技術出現后,上一代產品會被逐漸替代,銷售單價逐年降低,毛利率逐年下降。若新一代產品量產晚于競爭對手,市場份額或被搶走。2018年底,全球各大主要內存芯片廠商都已經公布了各自的DDR5研發進度,隨著DDR5內存量產排上日程,要求內存接口芯片供應商加快新一代DDR5內存接口芯片的研發。
因此,上交所在問詢中要求瀾起科技對“DDR5推出可能給發行人帶來的技術迭代、產品替代風險作重大事項提示和風險揭示”。瀾起科技回復稱,公司經過多年研發,已擁有成熟的內存接口芯片產品系列,并形成一定競爭優勢。但DDR5新技術和新產品的研發仍存在一定不確定性,包括行業標準技術規格書的修訂,內存接口芯片電路設計的高復雜度,新一代DDR5內存顆粒以及中央處理器等上下游合作廠商的產品研發進度等,都會影響公司新一代DDR5內存接口芯片的研發和量產進度。預計在未來幾年,DDR5相關技術將逐步取代DDR4,在內存接口芯片的技術迭代過程中,如果公司在DDR5的相關技術開發和應用上不能保持領先地位,或者某項新技術、新產品的應用導致公司技術和產品被替代,可能對公司的市場競爭力帶來不利影響。
Intel的特殊身份
在上交所對瀾起科技的三輪問詢中,瀾起科技與Intel的關系被多次關注,既包括技術層面也包括公司獨立性。
資料顯示,Intel既是瀾起科技的客戶又是供應商,同時還是其股東。新浪財經在報道中指出,瀾起科技從美股退市后,于2018年完成股份制改革,繼而遞交了科創板招股書。這期間,瀾起科技發生過多次增資擴股和股權轉讓。從時間上來看,最近一次增資發生在2018年11月末,當時Intel Capital以1.75億美元的價格認購10168萬股新增股份,SVIC No.28 Investment以0.2億美元的價格認購1130萬股新增股份。此次交易瀾起科技整體估值為17.51億美元,折合人民幣120.6億元。此時,正是瀾起科技沖擊科創板的四個月前,英特爾搭上了“突擊入股”的班車。在這筆交易發生之前,瀾起科技第二次股權轉讓的整體估值僅51.34億元,僅6個月公司增值率135%。
而就在2018年Intel入股瀾起科技,同年瀾起科技對Intel的銷售額為560萬元,采購額突增2709萬元。這與瀾起科技的產品津逮服務器CPU有關。
2016-2018年,瀾起科技與清華大學、Intel合作研發津逮服務器CPU,該產品需要向Intel采購通用CPU內核芯片,成本占比在90%左右。目前尚在研發階段,銷售收入主要為工程樣品,占比不高。此次23億募資項目,將有7.5億元用于該產品的研發。基于這個背景,瀾起科技與Intel產生了采購的關聯交易,未來計劃提高津逮服務器CPU以及混合安全內存模組的銷售規模。這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方面,研發成果歸屬及技術依賴性問題。瀾起科技負責整體模塊及部分芯片的設計,清華大學提供可重構計算處理器(RCP)的算法,Intel提供其通用CPU內核芯片,并由瀾起科技委托第三方進行芯片制造、封裝和測試。研發成果津逮服務器CPU品牌及產品產權歸瀾起科技所有。至于知識產權的所有權,則按照共同開發的三方分配,自主開發則單獨享有所有權。
另一方面,Intel通用CPU內核芯片在津逮服務器CPU成本中的占比較高。隨著津逮服務器CPU及其平臺技術升級項目實施,關聯交易的規模將擴大,瀾起科技對Intel是否會形成重大依賴。并且,Intel作為瀾起科技的股東,上述募投項目實施后,預計新增與Intel關聯交易的規模,交易定價是否公允?是否對瀾起科技的獨立性產生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