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家投資機構,它專注于光電、顯示面板和芯片產業,而且主要投資這些產業的上游設備和材料,形成了覆蓋產業投資、并購整合、資本管理三大業務的創新型產業投資模式。 截至2018年12月,其基金總規模合計300億人民幣。它就是海林投資。
近期,我們對海林投資執行合伙人兼總裁尹佳音進行了采訪,得知:目前海林投資重點投資的項目包括欣奕華(作為孵化器平臺)、東旭光電(國內最大液晶玻璃基板裝備制造商)和上達電子(FPC領域的龍頭企業)。在OLED設備領域,其光電基金已投資近20億元。該公司還在發力海外市場,加緊收購美日韓等相關領域發達國家的核心技術。
柔性屏與可折疊屏:看好誰?
對于當下火熱的折疊屏手機,以及未來的柔性屏,尹佳音表示非常看好柔性屏。首先,OLED技術對下一代手機更迭還是有革命性影響的,因為OLED把背光源去掉了,它直接把可發光材料蒸鍍或者打印到薄膜上。“我們在2008年已經預測出實驗室級的柔性屏手機了,比如柔性屏連著驅動IC,可以卷成像鋼筆一樣。所以我很看好這一塊,但是什么時候有量產產品面市,目前還難以判斷。”
之所以還沒有量產的柔性屏產品,并不是屏的技術發展壁壘問題,因為即使屏柔性了,驅動顯示芯片有沒有柔性?電池有沒有柔性?這些還需要一個發展過程。像傳統的FPC,現在的COF,已經在做柔性芯片了。
“可折疊手機,現在已經出來了。比如三星、華為、小米都有面市的產品。但從生產工藝角度來講,仍對可折疊屏持謹慎態度。從現在的制造工藝和產線來講,可折疊屏還沒有發現某一種能夠折疊幾萬次卻沒有折痕的新材料,某些市場產品,比如柔宇在折過之后就會出現明顯折痕。總之,柔性屏及其帶給手機的變革,我們是很看好的,因為我們的研發和想象力是極大的,隨著技術的發展,這些技術壁壘早晚會被攻克。而現在出現的可折疊屏,我們認為是一個過渡產品。”
半導體的投資機遇
談到投資半導體,尹佳音表示,就投資方式來講,不可以再像我國從2008年開始那樣,偏粗放型的資金拉動模式了。當時,各個地方都是在上馬LED和光伏產線,遍地開花,現在半導體也面臨這個問題,時而是投資大熱點,時而又是投資大難點。
“我認為審慎一點好,應該進行全盤規劃。我覺得半導體是可以借鑒光電行業的投資方式的。
比如說半導體設備,全球十大廠家,已經占有半導體設備90%以上的江山,這里有非常多的投資機會。2017年的全球半導體設備總產值是460億元美金。所以,這也是海林重點關注的一個方向。此外,半導體材料,比如硅片也是我們關注的。總之,對我們來說,還是重點投資產業鏈上游,而不是中游,比如晶圓代工廠、IDM等,不是我們的投資對象。”
就目前來看,海林投資在集成電路方面的投資比例并不高。“實際上,2017年才是我們做半導體元年,而且肯定是要等到該產業鏈的中游發展起來以后,我們才能做上游投資。但是,我們還是在做一些核心的半導體設備項目。”
例如,海林投資主要關注真空機器人,因為在半導體制造流程中,有一段濕法、干法和平板顯示制造的部分是非常相近,都需要在真空中搬運和清洗的機器人。做搬運機器人是海林投資布局比較早的一個方向,現在增加了兩個突破點,一個是真空機器人,另一個是清洗機器人。
另外,由于臺積電是全球半導體代工的龍頭,它又有工廠落戶在南京,“我們還是依托原來的模式,就像當年做平板顯示行業基金一樣。我們在等半導體的投資機會,同時在逐步開展工作,首先在南京設立半導體裝備基金,先占領一個先機,并用市場化的方式繼續做下去。”
2018 年,海林投資與南京市浦口區政府共同發起設立總投資規模為 50 億人民幣的南京高端裝備產業基金,未來將在泛半導體高端裝備制造、半導體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進行投資。
5G的商機
談到5G時,尹佳音表示看好該技術和市場。
“我們主要投資材料和設備,尤其是設備。根據預測,5G會在2022年爆發,到時候我們要換5G手機,而相關設備的爆發期就會在2020年或者是2021年,設備的爆發期會比終端的爆發期早一年到半年,因為得先買設備才能生產出終端產品。”
對于2019年的5G市場,尹佳音持審慎態度,因為它還是在研發和走向成熟過程中。2019年更多還是在基礎設施建設上面,而在這方面,運營商也是很謹慎的。
確實,現在的核心問題,比如說5G芯片的設計,還掌握在高通等大的半導體設計商手里,這也是中美貿易的敏感話題,有一定的風險。
中美貿易爭端對投資的影響
對中美貿易爭端,尹佳音表示,其對半導體業有正向影響,也有負面影響。比例高端版塊或多或少肯定會受到影響。但是在細分領域, 2019年,這個影響可能不會很大。
“首先,大家的預期值在2018年已經降到冰點。OLED產業現在有四、五個漲停,更多是超跌反彈。中美貿易磨擦對我們整個2018年產業是有影響的,但是在2019年,我們會輕裝上陣,因為其對光電行業的影響不是特別大,尤其是“屏”。我們主要的競爭對手及產業分布的規律是“兩岸三地”,就是在中國大陸、臺灣地區、韓國、日本。現在中國趕超日本,三星在全球市場排名第一,都不在美國,所以中美貿易摩擦對于光電產業的影響不是那么大。”
半導體行業反而會迎來利好,因為芯和屏都是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的產業,它們有非常多的共同性。“屏”行業由于受到資產和政策拉動,經歷了十年完整的發展周期,京東方從全球第九到排名第三。這個十年周期對于半導體業同樣適用。
就OLED行業來講,上市公司在2018年的業績并不是很好。這個問題尹佳音這樣理解:首先,2018和2019年,OLED在國內真正實現量產的企業很少,平板顯示行業經歷產業周期低谷,包括手機、電視和平板電腦等終端顯示產品已經進入存量競爭階段。
但是近兩年不好,并不代表未來就不景氣了。首先,5G的基礎建設投資和技術的逐步成熟,會給終端顯示帶來積極影響,再加上去年已經是超跌了,“今年我還是看好這個行業的,包括投資機會。”
并購故事
談到參與的并購重組案例時,尹佳音說每一個都很難做,而令她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北京松下重組案。
當時,尹佳音擔任北京松下(BMCC)的董監事工作,那是在2008年,這家公司是中國和日本松下合資的公司,也是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公司,它是1989年設立的。
當時小平去日本訪問的時候,對松下幸之助說,松下老先生能不能到中國來,建一個CRT產線,之后,日本就跟我們合資成立了這家公司。
這個案子的難點在于:首先,它涉及到四千員工的安置,因為做并購重組,做產業整合。除了資本的整合,還有資產的整合,包括人的安置,團隊的整合。
涉及到人的部分,其實是最難的。而且2008是有一個特殊的時間點,即勞動合同法剛剛頒布。因為那是1989年成立的公司,到2008年,也運行了20年。有很多特殊性,包括地是劃撥的,還有員工怎么再就業,怎么做新產業。因為CRT這個產業要升級,又有日方股東,中方有三個股東。我覺得學習到的東西特別多,難度非常大。但是最后我們做成了。
學到有兩點,第一個就是再做任何重組的話,都覺得是有章可循的;另外就是跟日方股東學到了很多東西。
舉個小例子,當時松下的日方董事長60歲左右,整個重組方案PPT都是他親自做的,當時給我的感觸真的非常大。每一個細節他都會想的很清楚,包括員工安置、土地怎么處理等等。當時還有200多家供應商需要處理,還有幾家上市公司,怎么對他們認真負責,他都考慮的特別清楚。所以當時給我的感觸,現在還歷歷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