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2日,自然資源部在北京組織召開3顆2米/8米光學衛星(即高分一號02、03、04衛星)在軌交付儀式,3顆2米/8米光學衛星正式交付自然資源部國土衛星遙感應用中心,進入業務化運行階段,這是我國自主建造并成功組網運行的首個民用高分辨率業務衛星星座,也是新組建自然資源部建設的首發業務衛星,代表著目前我國民用遙感衛星星座發展的最高水平。自然資源部凌月明副部長出席儀式并講話。
3顆2米/8米光學衛星于今年3月31日以“一箭三星”方式成功發射,是我國民用空間基礎設施規劃的首批業務衛星星座。該星座由性能相同、狀態一致的3顆業務衛星組成。衛星設計壽命為6年,全色影像空間分辨率為2米,多光譜影像空間分辨率優于8米,單星成像幅寬大于60千米。3顆衛星成功組網運行后,2天內即可對全球南北緯80度之間任意地區重復觀測一次,15天以可對全球南北緯80度之間區域全部覆蓋觀測一遍。大幅度提高了自然資源部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資源全要素、全覆蓋、全天候的實時調查監測能力,推動了我國自然資源調查監測和保護監管手段的升級換代,并可廣泛應用于防災減災、環境保護、城鄉建設、交通運輸、農業農村、應急管理等領域。衛星于10月10日順利通過在軌測試報告評審,結果表明,衛星平臺及載荷系統、星地一體化系統、地面系統,各項功能正常,性能達到了研制總要求和使用要求規定的各項工程技術指標,獲取的數據質量達到了研制總要求規定的觀測、測圖精度和多用戶業務應用要求。
凌月明副部長指出,衛星應用是衛星工程的靈魂,要認真做好2米/8米光學衛星的業務化應用。一方面要強化部系統應用,將衛星應用融入全國土地調查、地理國情監測等自然資源調查監測等自然資源相關主體業務中,建立部衛星遙感中心與部機關相關司局及部屬應用單位互動,部與各省、市甚至縣一級自然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及所屬應用機構互通的自然資源衛星遙感應用體系。要強化衛星遙感服務,率先建立自然資源衛星用戶委員會,實現自然資源衛星數據、產品和信息與相關用戶行業的實時共享服務,力爭在環保、住建、交通、農業等其他行業應用中開花結果。也要面向社會公眾,面向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熱點區域及衛星應用廣泛的地理信息產業等提供即時、準確的公眾產品服務,提升公眾對自然資源衛星的認知和認可。
凌月明副部長強調,要科學合理調配使用好自然資源遙感衛星資源,最大限度發揮衛星使用效益。2米/8米光學衛星是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的重要內容,是自然資源部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防科工局的大力支持下,代表與各相關用戶共同建設的陸地衛星體系的一部分。3顆衛星組網運行是提升衛星觀測能力的一項重要嘗試,要按照組網的要求,調動好衛星資源,提高衛星的覆蓋能力,做到“1+1+1”遠大于3。同時,也要重視與資源一號02C衛星、高分一號衛星、高分二號衛星、資源三號01/02星等同類衛星的協調與應用,特別是要強化在衛星探測計劃制定、數據產品生產等方面的協調,充分發掘衛星測擺和多星任務管控方面的潛力,全面提升國產衛星遙感數據保障能力。
凌月明副部長提出,要大力推動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的實施,實現自然資源衛星健康發展的新局面。一方面要配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做好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的中期評估工作,提出優化衛星體系建議。另一方面,要按照規劃,抓好“十三五”期間自然資源衛星工程的立項研制工作。力爭建成空間分辨率滿足需求,觀測要素種類齊全的公益性自然資源衛星監測網絡體系,實現對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全天候、全覆蓋的實時監測。要始終堅持以衛星應用為發力點,為查明自然資源狀況、構建空間規劃體系、優化自然資源管理以及防災減災、環境保護、城鄉建設、交通運輸、農業農村、應急管理等行業應用提供第一手資料。
據悉,自然資源部為進一步做好衛星遙感應用工作,推進衛星遙感應用力量的優化整合,實現衛星應用提質增效、共用共享,整合組建新的自然資源部國土衛星遙感應用中心。國土衛星遙感應用中心將作為自然資源部陸地衛星遙感應用的專業機構,進一步統籌遙感衛星規劃、基礎數據獲取、各種產品生產和技術研發等遙感技術能力,為自然資源系統全面落實國家重大戰略、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深入貫徹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等工作提供關鍵技術支撐。
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防科工局、應急管理部、生態環境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農業農村部、中國科學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等有關部門負責同志50余人參加交付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