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互聯網是未來制造業競爭的制高點,將對未來工業發展產生全方位、深層次、革命性的變革,也將對社會生產力、人類歷史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全球范圍內工業互聯網平臺在數量、體量、行業覆蓋等各個維度上的規模不斷擴大,國內不同領域、不同地區的企業加快平臺布局,市場呈現“百家爭鳴”格局。
但是與此同時,我國工業互聯網領域中各方對于工業互聯網平臺能力水平尚未形成統一的評價標準,亟需一套可量化、可操作、體系化的平臺評價指標,指導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及推廣。
近日,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舉辦了“《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及推廣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工業互聯網平臺評價方法》(以下簡稱‘<評價方法>’)文件發布及宣貫會。”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總工程師、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秘書長余曉暉表示,這兩份文件的出臺恰逢其時,有助于凝結共識,明確方向,更好地推動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可持續的發展。產業欣欣向榮目前,我國工業互聯網正處于快速成長階段。根據工信部數據分析以及信通院調研統計,我國當前已經有269個平臺類產品,其中,具備一定產業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數量已經超過50個。
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的主要供應商構成有四部分。領先的制造企業占比46%;工業軟件服務商占比27%;工業設備提供商占比19%;信息通信企業占比8%。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主要的應用方向主要為裝備行業、消費產品行業、電子信息行業和原材料行業。
余曉暉表示,相比國外的平臺,我國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有著自己的特色創新。比如在保險、信貸、訂單、教育以及新能源領域的布局。“這就反映了一個現象,我國的工業較為多元化,而且針對不同的需求,各個領域和互聯網結合的比較好。也反映了中國的互聯網的實踐和創新的動力非常強,并且有自己獨特的特點和亮點。”
瓶頸有待突破
從全球看,工業互聯網平臺雖然數量擴張很快,但是總體還處在發展初期,業務模型、技術能力、商業模式、生態組織等還在探索中,工業互聯網平臺從功能到形態還有很大的創新和拓展空間。從我國看,根據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和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近年來的研究和評測,發現有三個方面的不足制約著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可持續發展。分別是,數據采集、工業PaaS、工業APP。
首先,工業互聯網平臺對底層工業數據資源的調度管理能力不足。表現在三個方面,一、設備連接數量不足,國際領先平臺覆蓋制造裝備、工業網絡、自動化系統、工業軟件等全鏈條,潛在設備連接量可達數千萬。而我國領先平臺設備的連接數量不足百萬,大部分為自有設備產品。余曉暉認為,設備連接數量的差距意味著匯聚的數據資源不足,制約上層數據分析能力和應用服務能力。
二、協議轉換和數據獲取能力較弱。我國主流存在40多種工業現場總線協議和工業以太網協議,因此,設備接入挑戰很大,數據接口不開放。協議轉換的困難導致設備接入難,設備品類少。而設備種類制約了平臺提供跨行業跨領域服務能力的構建。其次,數據接入困難,數據質量差,尤其是離散工業。
三、邊緣計算能力有待提高。國際領先平臺開始將云端模型導入邊緣設備進行實時分析,并通過雙向迭代優化實現邊緣—云端協同。邊緣計算功能的不足將無法滿足工業場景下高實時性的要求,難以提升平臺和服務能力和智能化水平。
其次,平臺對工業數據分析和工業應用開發的技術支撐能力不足。也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海量工業數據處理能力薄弱,大多數平臺還尚未建設基于大數據架構的數據存儲和計算能力,無法對海量數據進行高效的管理。
二、工業數據建模能力分析不足,目前平臺上提供的分析算法、分析工具、工業模型的數量和種類較少,難以支撐用戶挖掘海量數據的應用價值。
同時,平臺面向工業用戶和開發者的服務供給能力不足。主要表現在工業APP服務能力不足和開發者運營能力不足兩個方面。
余曉暉表示,我國承載行業解決方案的工業APP數量明顯偏少,并且應用范圍聚焦少數行業和領域,跨行業跨領域服務能力還需進一步提高。其次,目前僅有少數平臺具備開發者社區,并且入駐平臺的開發者數量較少,活躍開發者比例較低,多方參與的開發者生態尚未形成。
最后,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模式基礎存在短板。據余曉暉介紹,AII聯盟對168家企業進行評估的數據顯示,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中,80%平臺連接的設備協議種類不足20種;83%平臺提供的分析工具不足20個;68%平臺提供的工業機理模型不足20個。我國平臺第三方開發者數量在100個以下。“但是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生態建設具有國際領先水平,開發者數量已經達到5萬人。”
相關政策出臺恰逢其時
余曉暉表示,《指南》和《評價方法》的發布恰逢其時,并且對于我國工業互聯網的建設意義重大。
“由于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還處于初期發展階段,企業的積極性高漲,出現了很多工業互聯網平臺。《指南》的發布為這些企業指明了工業互聯網平臺的發展方向;發展的技術基本和要素;明確了平臺建設的下一個發展方向以及標準化,技術能力等等方面的內容。此外,《指南》還對全國各地經信委的工作提供了指導意見,同時給產業界的實踐提供了相關的參考案例。”余曉暉稱。
同時他還表示,《評價方法》的出臺是推動我國提升平臺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舉措。
根據信通院調研和評測過程中與企業的交流來看,問題的出現并非僅僅是技術能力不足,還有很大部分原因是企業對于平臺應該具備的核心能力和平臺發展的重點方向尚未形成清晰共識。
產業界需要一套全面、可觀和科學的方法論,既能為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建設以及運營水平提供依據,又能夠對工業互聯網平臺功能和性能的檢驗提供參考,驅動平臺能力水平不斷提升,實現高質量發展。
余曉暉介紹稱,《評價方法》的內容呈現出“一橫四縱”的邏輯架構。“一橫”指的是,給出所有平臺都應具備的通用能力要求,奠定整個平臺的基礎評價體系。“四縱”指的是在基礎評價體系之上,圍繞著各類平臺應用特點延展出針對性評價內容。
他認為,對于政策制定者,《評價方法》有助于推動平臺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和保障了整個平臺產業的高質量和可持續發展;為開展跨行業跨領域平臺的遴選提供依據;為工業互聯網平臺重大工程實施管理提供參考;為平臺試點示范申報和評審提供指導;為平臺發展動態評價和跟蹤管理提供方法。總之,是一套科學、全面、可操作的評價體系。
對于平臺建設者,《評價方法》有助于提升自身競爭能力。平臺建設企業需要一套標準化方法來分析解決一些問題,最終為用戶提供高質量的平臺產品和服務,不斷提升自身的競爭力。
對于平臺應用者,《評價方法》有助于強化平臺應用效益。一套量化評價指標可以為平臺用戶提供清晰、可觀的選擇依據,實現優中選優,促進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