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電影《我不是藥神》的熱映讓“白血病治療”成為公眾焦點,而隨著格列衛等抗癌藥價格下調并進入醫保目錄,白血病、癌癥等重疾患者的就醫負擔正在明顯減輕。
但是,相對于這些病情兇險、隨時致命的重疾,一些深藏不露的“隱形殺手”卻一直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典型的例子就是丙肝。7月28日世界肝炎日已經臨近,但丙肝卻仍然游離在公眾視線之外。
丙肝,認知度極低的“隱形殺手”
丙肝的“公眾認知度低、診斷率低、治療率低”,這是很多業內人士公認的事實。
據了解,我國丙肝感染率約為0.7%,感染人口980萬左右。但是到2016年,僅有約117萬人確診,在全部患者中占比不足12%。
相對于公眾“談癌變色”的狀況,說到丙肝,多數人都認為離自己的生活甚為遙遠。丙肝的早期癥狀并不明顯,不易察覺,且患者多集中在農村邊遠地區,健康意識薄弱,往往經過10-20年,病情惡化,出現肝硬化甚至肝癌等嚴重情況才會就醫,而此時早已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
此外,丙肝的確診需要核酸檢測,而縣級基層醫院往往沒有相應的檢測能力,這也是丙肝漏診率高的一大原因。
幸運的是,丙肝是可治愈的疾病。但經濟原因仍然是阻礙患者獲得有效救治的重要原因。“醫院里時常可以看到代購仿制藥的小廣告。”一位在丙肝治療一線的醫務工作者向記者反映。
事實上,丙肝的治療情況與白血病有許多不同,仿制藥是否真的可以代替原研藥?對此,記者采訪了云南省第一人民醫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岳偉。
云南省第一人民醫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岳偉
岳偉主任指出:“代購不僅可能買到假藥,而且丙肝有6種基因型,代購很容易選錯藥。另外,一些患者剛剛見到效果就停藥,治療不徹底。有些還會遇到不良反應,如果沒有醫生的指導,根本不知道如何應對。所以不建議用非正規渠道購藥。”
因此,丙肝的治療必須回到正規醫療機構,使用原研藥。而針對貧困患者,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聯手吉利德科學已經于今年初發起了“上下求索,治愈丙肝”援助項目。
該項目將覆蓋51個城市200多家醫院,首批惠及4000余名低保和低收入丙肝患者。低保患者可申請免費領藥,而低收入患者(家庭年收入<15萬)可申請買三贈三的援助。
岳偉主任介紹,他的患者中已有4名低保患者與20多名低收入患者申請了援助。
丙肝診療過程復雜也是患者的一大負擔。據了解,患者從初步篩查開始要跑五六次醫院經歷多次檢查才能確診,之后的治療過程更是周折。而丙肝患者多在農村邊遠地區,就醫帶來的交通、住宿等各項費用不可小覷。“吃藥貴”可以尋求公益救助,而“看病難”解決起來實則更為困難。但隨著互聯網科技的興起,新技術正在悄然改變傳統的就醫模式,為解決“看病難”提供了新思路。
在“上下求索,治愈丙肝”援助項目中,吉利德的戰略合作伙伴國內領先的醫療解決方案提供商醫聯,依托一站式患者管理服務,實現了遠程復診、電子處方、藥品配送到家的服務閉環,解決了就醫過程中的多個痛點。
岳偉主任認為,通過醫聯互聯網平臺建立患者檔案,極大方便了醫生對患者的管理。同時,互聯網平臺在患者宣傳教育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醫患間建立了很好的溝通渠道,有助于患者積極配合治療。
更重要的是,減少了患者往返醫院的次數,降低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在吉利德這個援助項目中,醫生借助醫聯平臺可以在線開處方,藥品直接送到一些偏遠地區,讓醫生看病更方便,也讓患者受益。而且通過醫聯這樣正規的平臺,患者也可以避免買到假藥。
丙肝防治,需政府牽頭,社保托底
當然,滿足980萬患者的治療需求,不可能只靠公益組織、愛心企業、科技手段、醫療機構,更需要政策層面的高度重視與行之有效的頂層設計,開放藥品審批綠色通道、縮短審批時限、減少流通環節、以國家牽頭的價格談判以及將進口專利藥物加入醫保,都將大大改善我國丙肝患者的治療困境。
公眾認知度亟待提高也是業內專家們一再強調的重點。
由于丙肝主要通過血液、母嬰、性接觸等途徑傳染,急需引導高危群體自主進行篩查,而醫療機構也要主動出擊。目前,岳偉主任的團隊已經嘗試深入基層,開展對丙肝高危群體的篩查與宣教,并正在建立篩查、教育、轉診、治療、隨診的整體防治模式。
在即將到來的“世界肝炎日”,岳偉主任期望丙肝能夠被充分宣傳、被公眾進一步知曉。“畢竟丙肝是傳染性疾病,如果得不到足夠重視,社會危害會很大。”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的2030年丙型肝炎控制目標:基本消除丙肝危害,對高危群體的篩查率要達到90%,治療率大于70%。要實現這一目標,仍然任重道遠,需要各級政府、醫療機構、藥品企業、公益組織、科技平臺、新聞媒體等各界的共同攜手與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