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上午,由10家國內機器人產業骨干企業發起的中國機器人TOP10峰會成立大會在遼寧沈陽舉行。中國機器人TOP10定位于中國機器人高端智庫和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推動者和踐行者,下一步將聯合開展搭建中國機器人智庫平臺、探索產業創新發展模式、布局機器人標準、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等工作。據了解,目前參加TOP10峰會的10家機器人企業分別是: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哈爾濱博實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納恩博(天津)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埃夫特智能裝備有限公司、南京埃斯頓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廣州數控設備有限公司、江蘇匯博機器人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康力優藍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廣州啟帆工業機器人有限公司、北京天智航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0家企業代表在峰會啟動會上還發布了共同宣言,他們表示要開放求實,創新協作,加強行業自律、提倡公平競爭、強化產業創新、提升產品質量、培育產業鏈條、促進示范應用、打造世界級機器人企業。
近年來,我國與機器人相關的企業數量快速增加,在行業“熱得發燙”的局面下,骨干企業的上述聯合宣言 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行業軟肋。
參與此次峰會的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直言:“當前,我國機器人產業已出現‘高端產業低端化’的趨勢,并有投資過剩的隱憂。”
沈陽新松機器人研究院院長徐方對記者表示:“我國大多數機器人企業規模較小,沒有研發能力,稍具規模的企業也因為市場需求、風險等原因研究動力不足。企業數量多,行業分散,也容易形成‘一哄而上’的局面。”
產業存在明顯軟肋
近年來,我國機器人產業快速發展。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5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為32996臺,同比增長了21.7%。
與此同時,我國機器人產業的軟肋依然非常明顯。《白皮書》顯示,我國國產工業機器人以中低端產品為主,主要是搬運和上下料機器人,大多為三軸和四軸機器人,應用于汽車制造、焊接等高端行業領域的六軸或以上高端工業機器人市場主要被日本和歐美企業占據,國產六軸工業機器人占全國工業機器人新裝機量不足10%。
沈陽新松機器人總裁曲道奎此前曾表示,機器人是高端設備,但現在高端市場上,大部分市場還是讓國外的企業壟斷,自主的產品大約只占百分之十四五左右。
“電機、驅動、高精度的減速器等核心零部件依靠進口,這塊大約占到成本的60%~70%。核心技術空心化,核心部件依靠進口,再加上高端市場的邊緣化,是目前我國傳統機器人的三大短板。”曲道奎說。
辛國斌則直言:“我國機器人產業已出現‘高端產業低端化’的趨勢。”
今年4月發布的《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將率先突破弧焊機器人、真空(潔凈)機器人、手術機器人、智能護理機器人等十大標志性產品,以及突破高精密減速器等五大關鍵零部件。
記者了解到,此次成立的中國機器人TOP10,定位于做中國機器人高端智庫和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推動者和踐行者,并將搭建機器人智庫平臺,支持TOP10機器人企業作為牽頭單位整合產學研用資源進行新技術開發與新產品攻關。
行業整合已初現端倪
當前,各地對機器人行業青睞有加。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數據表明,過去兩年,建成和在建機器人產業園區超過40個。
在今年4月26日的《規劃》新聞發布會上,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司長李東也介紹,初步統計,涉及生產機器人的企業超過了800多家,其中超過200家是機器人本體制造企業。
對于大量企業入局的現狀,辛國斌坦言:“我國機器人產業有投資過剩的隱憂。”
納恩博科技有限公司總裁王野告訴記者:“企業數量太多并不一定是好事。大量機器人企業一看到焊接機器人、碼垛機器人賣得好,就一哄而上來做這些別人已經做過的事情。這些企業不僅自身缺乏競爭力,還會導致行業產能過剩。”
辛國斌提及,機器人產業要避免盲目擴張和低水平重復建設。他還說:“我國機器人企業不僅要自己走,還要并肩一起走,要更注重企業之間的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
此次成立的機器人TOP10也提出,支持TOP10企業通過并購重組等方式提升產業規模。
值得注意的是,機器人行業整合也已初現端倪。南京埃斯頓機器人公司總經理王杰高對記者表示:“將積極尋求對公司兩大核心業務具有協同效應,有業績支撐的優秀公司的進行收購兼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