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諾威應用科技大學經濟學教授赫爾貝格認為,“工業4.0所需要的技術并不新,工業4.0更多是如何利用好這些已有的技術將生產串接起來邁向虛擬生產,實現高度靈活的生產。
沃爾夫斯堡的大眾汽車總部內,一大片綠地中,兩座七八層高的圓柱形建筑物尤其引人注目。這些透明的玻璃體“倉庫”內,一輛輛已被訂購的大眾汽車分格儲存。來取車的客戶只需輸入一個電子指令,“倉庫”內的大型機器手就緩緩伸起,準確地停在相應車前,伸出八爪魚般的“觸手”吸附著車軌,平穩地將車抽取出來降至底部,再通過內部隧道直接送達客戶跟前,整個過程不超過5分鐘。
這是大眾的智能車庫,整個終端取車過程已全部實現自動化。在這終端背后,是德國工業4.0應用最前沿的領域:汽車制造。從一片鋼板到最后整車下線,全部在信息化的控制下實現自動生產。
柏林時間4月21日中午,南方日報德國調研組走進位于慕尼黑奧林匹克體育場附近的寶馬總部工廠。在奧林區克體育公園內,各式花色錯落有致,游人如織,迸發出蓬勃生機。在這花園般景致圍繞下,寶馬工廠內卻是另一番景象。
走進三層樓高的噴涂車間內,只聞機器臂運動的轟鳴聲,卻罕見工人。當寶馬汽車外殼被送入噴涂車間,一臺臺“披”著銀灰色“衣服”的機器人臂開始忙碌起來。
靈活的一號機器臂滑動在軌道上,像一個紳士,用細細的“手指”打開左邊兩道車門,再穩穩地扶一下。相比人輕重不一的力度,它每次開門都相當柔和,力度控制得恰到好處,幾乎每一個車門打開角度都維持在45度左右。隨后,它往前滑行掀開車前蓋,轉了下“手腕”,開始進行360度的噴涂。
就在車門被打開的同時,接到指令的二號和三號機器臂開始進行兩邊的車框噴涂。整個過程,靈活的機器臂就如跳舞一般自帶韻律。噴涂完成,二號機器臂隨即將車門關上。“啪啪”兩聲后,車輛迅速被送往下一個環節,三個機器臂優雅地轉了轉“頭”,安靜地縮回至工位上,等待下一輛車的到來。
在寶馬工廠里,這樣的“小團隊”合作是每道自動化工序的常態。裝配車間內,安裝在車間面板上的幾個攝像頭猶如人的“眼睛”,正等待寶馬車架的到來。在機器臂安裝車身鈑金塊前,每只“眼睛”都會在自己的“崗位”上,對每塊鈑金塊進行“體檢”,收集好數據,并即時傳送至后臺進行儲存。隨后,一旁的機器臂將“體檢”完的鈑金塊安置到位,并撤走自己的機器。幾乎同時,另外兩臺機器臂立刻跟上,將這一鈑金牢牢焊接到車身中。
流暢的信息溝通和機器合作,使寶馬汽車的每一道生產工序都保證在58秒內完成。也因此,在寶馬工廠內,“平均58秒就能生產一輛車。”負責接待的寶馬負責人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