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發布《<中國制造2025>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2015版)》(以下簡稱“路線圖”),路線圖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重大需求,選擇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等10大優勢和戰略產業實現重點突破,力爭到2025年處于國際領先地位或國際先進水平。
機器人產業園遍地開花
在路線圖發布之前,地方省市推進機器人的步伐就已邁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鄭州、常州、重慶、天津、上海、廣州、深圳、東莞、佛山、成都等近40個城市將機器人作為當地的重點發展產業,并陸續出臺機器人相關優惠政策,主要對象是機器人制造企業和機器人使用企業,支持手段以稅收、土地和戶口優惠為主。
與此同時,我國機器人產業園遍地開花,當前各地政府建成和在建的機器人產業園有40余家,現有地方機器人產業園到2020年的規劃投資額將超過5000億元。
2013年年底,工信部發布《關于推進機器人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到2020年我國要形成較為完善的工業機器人產業體系,培育3~5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8~10個配套產業集群,機器人密度(每萬名員工使用機器人臺數)達到100以上。事實上,各地政府的規劃早已超出了這個《指導意見》。
從提出的目標來看,各地均胸懷“遠大抱負”。如安徽的發展目標是到2015年培育3~5家產值超50億元的龍頭企業,形成超200億元的工業機器人產業規模。根據常州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園發展規劃,到2015年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園將培育產值超過50億元的企業1家,產值超過10億元的企業4家以上,產業規模力爭達到530億元以上。但實際情況是,截至2013年年底,我國的機器人整體市場規模才不到200億元。據his最新發布的《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研究報告,2013年中國工業機器人整體市場規模也才9.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0億元),市場未必容得下如此大的市場規模和這么多的產業園區。與此同時,很多產業園的建設是為了拿政府補貼,再制定標準規劃,設廠布局,高價買設備、生產線、零部件和技術,導致產業又走上了擴大產能和組裝的老路。
政策細化明晰產業路徑
雖然機器人概念在市場熱炒,但實際上,大部分機器人公司還在低端掙扎,缺乏核心技術。行業研究顯示,2014年,全球機器人產業總產值約為2500億元,中國市場占約1/10。而這當中,真正屬于中國本土產品的市場規模只有20億~30億元。另一份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市場的工業機器人銷量猛增54%,達到5.6萬臺,但其中本土供應商的銷量僅為1.6萬臺,其他均來自海外供應商。這些海外廠商之所以強勢,就在于其大多具有核心零部件研發及本體制造能力。而我國絕大多數機器人企業所涉及的大多集中在系統集成環節,簡單來說就是買來機器人,再按照工廠的需求安裝、調試,以滿足生產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