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革命影響經濟發展的五種方式
來源:中云網
作者:楊學山
摘要: 當信息技術和信息進入生產發展的過程,生產和經濟發展的模式會有怎樣的變化?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我們看到的這種變化是一條延續的曲線,在一定條件下這條曲線會發生跳躍,或者說在某種意義上我們把它稱為質變。從實際總結角度,對于信息技術革命如何影響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我認為和工業革命時代類似,可以從五個方面進行分析。
Abstract:
Key words :
當信息技術和信息進入生產發展的過程,生產和經濟發展的模式會有怎樣的變化?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我們看到的這種變化是一條延續的曲線,在一定條件下這條曲線會發生跳躍,或者說在某種意義上我們把它稱為質變。從實際總結角度,對于信息技術革命如何影響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我認為和工業革命時代類似,可以從五個方面進行分析。
首先,信息技術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會繼續強化著工業革命機器替代人的數字。比如說原來替代100人,現在變成一千人、一萬人;原來替代一萬人,現在可以替代十萬人—大家不要吃驚,十萬人的工廠變成無人工廠完全是可能的。
其次,信息技術正在走向智能化。大家都感受到了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但是可能大家無法想象在未來二十年左右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技術究竟會朝什么方向發展呢?我這一年來可能講了多次,這就是走向智能化。除了現在看到的用于信息處理的計算機、用于信息傳輸的網絡、用于信息存儲的U盤和硬盤,我們正在加入一些新的東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傳感技術。傳感技術是使信息系統變得智能化的最基礎的東西,也就使得我們能夠進一步替代人的關鍵環節。這個替代就不僅僅是在制造業,而且在服務業,目前很多的傳感技術,在各種各樣的家庭設施上都可以實現。但是光有傳感技術還不行,人為什么聰明,是因為人不僅能夠獲取信息,而且能夠處理信息。我們要獲取足夠多的信息,并且要有處理的能力,這就是大數據技術。大數據技術的核心是使得你得到了信息,再用和人腦一樣的方式上進行結構化的處理,在語意層面上進行結構化處理。傳感技術和大數據技術結合起來,就為信息技術走向智能化奠定了基礎。但是這還不夠,還要有軟件和系統技術,自動化、智能化都是一個系統,是通過軟件和系統來運轉的。這幾個技術結合起來就使得信息技術整體走向智能化。關于智能化,我們可以看到兩個例子:第一是在機器人介入下的無人生產,第二個就是自動駕駛。我相信自動駕駛最晚到2030年時就可以實現完全商務化,而且普及程度會很高。到那個時候大家不用開車,你就是副駕駛,開車的事交給了自動駕駛系統。這幾年我看到過很多制造行業的生產過程,按我對信息技術的理解,任何一個看起來十分復雜的東西都可分解成一百個、一千個或一萬個簡單動作。只要分解得開,就可以全部變成簡單動作,就可以實現智能化。實際上今天看起來是人在做的事情,從技術上看都是可以由機器來完成的,所要考慮的只是成本問題和由此帶來的就業問題。所以我們說走向智能化,機器進一步解放人。機器解放人是人類追求的主要的目標,就是馬克思說的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
再次,信息技術革命改變了能源、材料的使用方式。我們現在面臨的能源環境壓力要通過可再生能源實現,比如說風力、太陽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為什么我們進展那么慢?核心問題是我們在間歇性、分散化、小規模生產的能源和大規模持續生產的能源之間缺乏一個調控的平臺,這就需要有智能電網。隨著智能電網技術的成熟,我們完全可以使現在面臨的根本性矛盾得到很好解決,使得能源結構、能源生產和使用產生根本性的變化。從材料的角度來看,我們說3D打印在今天只具有示范性意義,它不具備廣泛推廣的意義。但是3D打印在研究和發展方向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實際上是把能源、材料、信息三種東西在一個過程里面充分結合起來,實現它的最終目的,而在以前這三個東西是分開的。材料、能源、信息這三種資源在一種新的方式下使用,將導致生產方式的重大變化。
第四,信息技術革命改變生產組織方式。工業革命使得生產方式從手工變成工廠,典型的就是泰勒制和福特制。信息技術對傳統工業企業的改造,以傳統的經濟發展理論來說,這是一種新的生產力改變了規模經濟延伸的方向,導致了新的社會分工,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如果換一種方式思考,也可以有另外的解釋。當一個網絡的平臺發生以后,當我們把海量的信息匯集并且進行處理并給予個性化的生產和服務的時候,生產組織方式會發生重大變化。
第五,信息文明將顛覆工業文明。從農業文明走向工業文明,是人向機器折服的過程,是極其殘酷的。從完全人本的角度來看,很多人在十七、十八世紀的時候對工業文化是深惡痛絕的,說它把人性給摧毀了,但是這是社會進步必須要經歷的過程。當我們走向智能化生產,走向基于網絡的新生產方式的時候,信息文明會再一次顛覆工業文明,使得人再一次成為自己的主人,也成為機器的主人。從歷史發展看,過去250年工業革命的確是使得人類社會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在各個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制度體系、法律體系。但是這樣的體系一定會這樣延續下去嗎?還是會變化的。假定我們再經過50-100年的發展,我們今天90%以上的勞動都由機器來做的時候,現有的經濟理論、法律理論、經濟制度、法律制度還能延續嗎?絕對不能延續。因為一個人為了生存,每周所需付出的勞動也許不要一天,只要幾個小時就夠了,這種情況下今天的各種制度還能適應嗎?我們看社會發展的時候,可以用理性的方式,即邏輯推理的方式,也可以用感性的方式,在實踐中感受,二者之間有很大的不同。
信息化如何為經濟發展和轉型服務?完善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提高勞動價值率是當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要做的事情。無論是政府的管理、城市的運行管理,還是工業生產、農民服務,都可以找到實實在在的結合點。
(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楊學山副部長在中國信息化百人會專題研討會上的發言整理)
此內容為AET網站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