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新基建成為社會各界關注和討論的熱點 。2020年,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了新型基礎設施的范圍。所謂新型基礎設施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通俗易懂的解釋就是“科技端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三個方面。
今年5月17日,江蘇省發改委、省工信廳、省財政廳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基礎設施投資建設的若干措施》,明確指出,在新型基礎設施方面,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項目建設步伐,布局建設新一代超算、云計算、人工智能平臺、寬帶基礎網絡等項目,推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
宣燁認為,在投資潮中,徐州要研判新基建市場需求和市場發育程度,設施可以短期內使用不充分,但不能造成長期閑置。除了給予專門的財政、金融、產業等配套政策“硬”支撐,也要通過制度創新提供“軟”保障。如推廣高新技術企業低稅政策,提升研發支出稅前加計扣除力度,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加快落實金融支持政策,增加低息融資、專項貸款,在高科技企業并購上市等方面予以支持。
“新基建的發展與創新還需要科研機構、高校、企業等多元主體的積極參與合作。做好科學統籌規劃,新基建將為徐州的發展注入澎湃動能。”宣燁說。
打造城市治理“感知末梢”,推動社會治理更加精細精準。一是網格化服務管理。將全區劃分為1244個基礎網格, 2274名專兼職網格員通過手機APP對網格內各類基礎數據進行精確采集上報,并通過GIS技術直觀展示在社會治理綜合信息平臺地圖上,實現對人、房、物、事件等目標的精準管理。采取“一戶一碼”方式,組織網格員對網格內房屋進行全面摸排,對每一房屋設置一個16位身份編號,并編制成二維碼印發給住戶,動員居民自主填報房內居住人員信息進行人房關聯,同時在系統平臺上進行3D建模直觀顯示,全面實現“以房管人、以戶管人”。二是實時化跟蹤管控。以購買服務的方式,與通信公司合作,針對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社區矯正、吸毒等特殊人群服務管理難題,研發精防管理系統、智能手環等,采用電子圍欄技術,可第一時間實現對每名人員的實時定位、軌跡查詢、提示預警、服藥提醒等功能,便于及時處理各種突發情況,有效防范失管失控、肇事肇禍等問題發生。三是精準化風險監測。按照“黨政主導、政法牽頭、公安主抓、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原則,全面發力“智慧平安小區”建、聯、用、管,通過加強“警企”共建。
今年年初召開的全市數字經濟提速和數字化轉型大會提出,要研發上線一批實戰管用、基層愛用、群眾受用的專項應用模塊,細化管理顆粒,構建城市運行數字體征體系,以治理數字化推動治理現代化,數據既要“統”得上來,還要“用”得下去。
回到城市“左腦”和“右腦”的話題,如果說1.0版本的“城市大腦”主要是對各部門、條線的數據進行收集、歸統,那么到了2.0時代,則要讓這些存在于“大腦”里的海量數據,“分區”回流到具體的應用場景,“經濟的數據用于經濟發展,民生的數據用于民生改善。”
據了解,目前,市城運中心已與文明辦聯合創建了25個專項,涵蓋市場商超、醫院學校、街道社區等區域600路視頻,囊括非機動車監測、機動車亂停監測、沿街晾曬、暴露垃圾、垃圾箱滿溢等14個專題算法,178路監控點位視頻,通過AR客戶端實時產生預警。“通過應用場景的帶動,利用大數據中心數據匯聚治理能力,打通數據壁壘、建立標準流程,實現一次采集、多方利用、高效流轉、協同處理,最終打造一個多方共建共治共享的數據聚合平臺。”市大數據管理局相關人士表示。
更多信息可以來這里獲取==>>電子技術應用-A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