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無國界”,或許是自俄烏沖突以來發生最大的笑話……
近日,總部位于英國的ARM公司透露,它已加入已暫停向俄羅斯客戶或合作伙伴提供產品和支持的行列。在此之前,主導數據中心處理器市場的芯片制造商AMD和Intel已經先后停止了在俄羅斯的銷售業務。
俄羅斯猝不及防,X86/ARM陣營雙雙“離去”
就在本周六,ARM公司在回答外媒Lightreading提出的問題時,通過電子郵件的形式確認:“根據英國、歐盟、美國和其他政府宣布出口限制和經濟制裁,ARM已暫停向俄羅斯客戶和或作伙伴提供產品和支持。”
這一消息讓原本計劃將ARM作為替代方案的俄羅斯云服務器公司們措手不及。雖然Arm不直接生產芯片供應給俄羅斯,但ARM一旦宣布停止在俄羅斯的業務,依賴ARM服務器的云服務商們依然會面臨困境
據俄羅斯搜索引擎公司Yandex本月初介紹:“我們相信,我們目前的數據中心容量和其他對運營至關重要的技術將使我們能夠在至少未來12到18個月內繼續正常運營,”它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如果我們的業務或產品中使用的硬件、軟件或其他技術的供應長期暫停,如果我們無法獲得替代來源,未來我們的運營可能會受到重大不利影響。”
目前尚不清楚,俄羅斯運營商和云公司能否找到替代辦法,從ARM的非俄羅斯客戶那里獲得基于ARM架構的處理器。要知道,就在3月初,Intel發布的一份官方聲明顯示,它“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因此將暫停對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的所有發貨。
該聲明還明確表示,Intel不僅希望支持烏克蘭,還希望支持其員工,其中一些員工與該地區有著密切的聯系。Intel以一條強烈的信息結束其聲明:“我們將繼續與烏克蘭人民和國際社會站在一起,呼吁立即結束這場戰爭,迅速恢復和平。”
顯然,Intel的決定發生在美國政府對俄羅斯實施各種制裁之后,例如美國商務部要求限制對俄羅斯進行微電子產品、電信產品和各種戰時使用的產品的出口,如航空電子設備、飛機部件和船用設備。此外,還對俄羅斯機構和個人實施了一長串金融制裁和其他各種出口管制,并禁止俄羅斯飛機進入美國領空。除了Intel,AMD也決定停止向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發貨,包括蘋果、亞馬遜、甲骨文等諸多西方科技企業也前赴后繼,接連對俄羅斯發起了斷供禁令。尤其是甲骨文、SAP這樣的數據庫廠商,直接撤出了俄羅斯本土、關停了在俄服務。
眾所周知,ARM和Intel分別是ARM架構和X86架構陣營的代表。近些年西方持續加大對俄制裁力度,俄羅斯企業一直在試圖替代Intel和AMD的CPU產品,該國自研的Elbrus和Baikal處理器采用的便是ARM架構。如果在已經失去X86陣營的支持下,再遭遇ARM斷供的危機,俄羅斯可能會失去建設和運營數據中心所需的基本組件,從而失去俄國內互聯網發展的支撐。要是俄烏戰爭久居不下,未來拒絕與俄羅斯合作的公司可能會越來越多,這將會給俄羅斯政府增加越來越大的壓力。
RISC-V成俄羅斯最后的選擇?
外媒Light Reading指出,假如俄羅斯無法繼續獲得X86以及ARM陣營的支持,也還有最后一個選擇,就是進一步投資RISC-V架構。
X86、ARM是人們更加熟悉的兩種架構,雖然RISC-V誕生得比較晚,但它的代碼極為簡潔、支持模塊化和可擴展性,因此企業在設計時非常有利。更重要的是,RISC-V架構完全開源,任何人都可以利用RISC-V架構設計、制造和銷售芯片,可以說是目前處理器領域最具開放性的代表。
對指令集的使用,RISC-V基金會也不會像ARM一樣要收取昂貴的授權費,架構的開放性讓更多企業能夠實現自由指令集的研發以實現差異化發展。
在這里就不得不提到當年國際開源芯片技術組織RISC-V基金會的一個開明決策,在2019年該組織宣布將總部從美國特拉華州遷往瑞士,這項決定的初衷是確保美國以外的大學、政府和公司能夠繼續協助開發RISC-V開源芯片架構技術。
說得更直白一些,此舉就是為了避免受到美國芯片霸權主義的影響。消息一出,立即引發了行業內的熱議。作為一個始終堅持“開源共享”的芯片組織,RISC-V基金會在全球范圍內吸引了大量的用戶,無論是哪家企業,只要獲得該組織的批準即可使用他們的技術。但值得注意的是,瑞士是抱有支持對俄羅斯實施一些制裁的態度,因此不少網友更是表示,RISC-V基金會遷入國內或許是個更不錯的選擇。
對于俄羅斯而言,已經有幾家俄羅斯公司在開發使用RISC-V處理器。其中包括技術投資公司Rostoc、服務器制造商Yadro和設計公司Syntacore。據悉,Yadro制造與OpenPOWER兼容的服務器,并通過子公司Syntacore設計RISC-V芯片。
RISC-V目前難以打破兩大陣營平衡
一直以來,處理器架構被X86架構與ARM架構兩大陣營所壟斷,當然處理器架構還有適用于工作站等計算機平臺的MIPS架構、IBM的PowerPC架構等等,不過相比于前面提到的兩種所占據的市場規模要小很多。
在兩大陣營的壓力下,“大道至簡”的RISC-V架構崛起并非偶然,隨著半導體、物聯網、云計算等新興產業出現,X86與ARM架構相對封閉及成本昂貴的特性讓企業不得不去尋找更好地解決辦法,因此RISC-V架構的開放生態體系逐漸受到科技企業的青睞。
作為成熟的商用化架構,X86與ARM架構文檔長達數千頁且版本眾多。而RISC-V的規范文檔僅有145頁,而“特權架構文檔”的篇幅也僅為91頁,可以說是“短小而精悍”,專業人士僅需一至兩天便可將其通讀;此外RISC-V不同的部分還能以模塊化的方式組織在一起,從而滿足不同應用的要求,比如針對于小面積低功耗嵌入式場景,用戶可以選擇RV32IC組合的指令集,僅使用MachineMode(機器模式)。而高性能應用操作系統場景則可以選擇譬如RV32IMFDC的指令集,使用MachineMode(機器模式)與UserMode(用戶模式)兩種模式;此外,RISC-V提供了特權級指令和用戶級指令,同時提供了詳細的RISC-V特權級指令規范和RISC-V用戶級指令規范的詳細信息,使開發者能非常方便的移植linux和unix系統到RISC-V平臺。
雖說市場規模比不上X86與ARM架構,但如今RISC-V生態發育的也頗為良好,其生態社區已經提供了完整的工具鏈,當前RISC-V的支持已經合并到主要的工具中,比如編譯工具鏈gcc,仿真工具qemu等,芯片設計公司也不用再擔心工具鏈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RISC-V基金會中也不乏知名科技巨頭參與,包括谷歌、華為、英偉達、高通、麻省理工學院、普林頓大學、中科院計算所在內的150多個企業或單位已經加入其中。然而,RISC-V要成為可行的第三種選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對于目前的俄羅斯來說,或許真的是困境中唯一可以走的道路了。
RISC-V在國內更被重視
話說回來,俄羅斯開始選擇RISC-V作為第三條道路走下去,對國內而言又何嘗不是一種啟示。從早去的傳統PC到智能手機發展來看,X86、ARM作為主流架構一直都占有著很大的市場。隨著物聯網時代的來臨,而RISC-V作為新興架構,以其精簡的體量,或許在未來的IoT領域中能取得絕對的優勢。
國內方面來看,自“中興事件”后,國內開始力推RISC-V架構。像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就曾提出支持RISC-V相關設計和開發的企業。這對于RISC-V指令集在中國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也讓中國在這一領域從一開始就與國際最先進水平并行前進。
國內成立了RISC-V中國聯盟,旨在召集從事RISC-V指令集、架構、芯片、軟件、整機應用等產業鏈各環節企事業單位及相關社會團體,自愿組成一個全國性、綜合性、聯合性、非營利性的社團組織。
重點發展RISC-V相關技術和產品應用推廣,探索體制機制創新,推進RISC-V生態在國內的快速發展,從而使我國盡快擺脫核心芯片設計、知識產權、工藝技術等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據悉,中國RISC-V產業聯盟由海內外RISC-V領域重點企業、研究機構、和行業協會發起成立,芯原控股公司擔任聯盟首任理事長單位,北京君正、晶心科技、芯來科技、致象爾微電子擔任聯盟副理事長,目前已有五十余家RISC-V領域相關企業以及十余家大學和研究機構加入。
除了政策扶持與聯盟圈子,不少企業也都積極布局于此,成為國內RISC-V的首批玩家。比如華米科技在可穿戴領域的首款基于RSCI-V指令集架構研發的人工智能芯片“黃山1號”;中天微支持RISC-V的第三代指令系統架構處理器CK902;睿思芯科基于RISC-V的64位可編程終端AI芯片Pygmy;兆易創新推出全球首個基于RISC-V內核的GD32V系列32位通用MCU產品;阿里平頭哥基于RISC-V的處理器玄鐵910等等……總之,國內廠商利用RISC-V架構推出新品的案例還有很多,就不在此一一闡述了。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我國芯片產業發展一直被國外壓制,尤其是ARM、Intel等芯片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不僅在芯片研發上無法獲得授權,即是能獲得授權,也要繳納極其昂貴的授權費,絕大多數小微初創企業根本難以承受。如今RISC-V架構在全球范圍內崛起,也是國內眾多的芯片廠商應該把握的一大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