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頂層設計上,“十四五”規劃為該行業在未來五年的發展方向奠定了主基調,《個人信息保護法》《數據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的出臺、實施,完善了互聯網領域的法律制度,同時也給互聯網平臺、資本重新設定路標。
在具體行業層面,消費互聯在過去十幾年里出現了許多大型平臺,并在國內外市場具有一席之地,同時也帶動了諸多周邊產業的發展。但發展至今,其中的弊病也逐漸顯現,行業變革也由此開始,不過這場變革也意味著新的機遇。在共同富裕的目標下,長期位于行業中腰部的企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機會,而大型平臺則紛紛提出可持續發展等戰略,也將在完善科技創新生態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產業互聯網層面,隨著5G等新型基礎設施的完善,曾一度困擾著先進技術商業落地的障礙也在一步步掃清。衛星互聯網、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等曾經只存在科幻電影中的幻想正一步步變為現實。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相關行業問題逐漸顯現。為了推動互聯網行業長期健康有序地發展,近年來對于互聯網行業的監管政策不斷完善和加強。
回顧2021年,針對互聯網行業涉及的平臺經濟二選一、個人隱私保護、數據安全、未成年人保護等方面的法律法規陸續出臺,相關的監管案例也相繼落地,另外工信部、網信辦、市場監督管理局等相關部委也出臺了一系列部門規章、政策性文件和國家標準。
多位法律界人士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認為,完善的法律法規不僅有利于企業降低合規成本,同時,明確的法律法規也能為企業指明下一步的發展方向,使企業發展配合國家政策和社會需求,實現消費者、企業和國家的三贏。未來針對互聯網行業的監管將更趨向有序、規范、常態化,同時也會更加精細化。
法律法規進一步完善
2021年針對互聯網行業出臺了多項法律,同時相關部委也出臺了一系列部門規章、政策性文件和國家標準。在這批監管政策之下,一些監管案例也逐步落地。
在反壟斷方面,2021年2月7日,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正式印發了《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關于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以下簡稱《反壟斷指南》)。
“國家在平臺經濟領域、反壟斷領域的法律規范,在《反壟斷指南》出臺以后,已經有了相當程度的完善。后續隨著《反壟斷法》修正案的通過,二者結合基本構建了我國反壟斷領域的法律框架。” 北京盈科(杭州)律師事務所律師方超強對記者指出。
隨著《反壟斷法》的完善,在互聯網領域的處罰案例逐漸浮出水面,針對阿里巴巴、美團等互聯網公司都開出了大額罰單,因此2021年也被稱為“反壟斷大年”。
“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被列為2021年八項重點任務之一。“強化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在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再次被強調。浙江墾丁律師事務所聯合創始人歐陽昆潑對記者表示:“這意味著,接下來,反壟斷在執法層面將常態化、系統化地鋪開,打破原有的市場壁壘。”
為了科學界定平臺類別、合理劃分平臺等級,推動平臺企業落實主體責任,促進平臺經濟健康發展,保障各類平臺用戶的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2021年10月29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公布了《互聯網平臺分類分級指南(征求意見稿)》《互聯網平臺落實主體責任指南(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責任指南》)。
上海漢盛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李旻律師說道,上述兩部指南雖然不是法律規范,但是對《反壟斷法》的重要補充,是對互聯網競爭規則的進一步明確。劃定分級也有利于精準施策,使監管更加有的放矢。同時平臺分類分級匹配《責任指南》,意味著三級平臺可以明晰各自的責任,這對之后互聯網企業合規經營將具有巨大的指導意義。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在2021年9月,針對屏蔽鏈接網址這一問題,工信部相關部門召開“屏蔽網址鏈接問題行政指導會”,要求限期內各平臺必須按標準解除屏蔽。其實互聯互通也是反壟斷的舉措之一,更是為了能夠降低交易成本、促進創新創業,推進平臺之間的長遠良性發展。
2021年我國在網絡安全方面也加速發展。2021年6月10日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2021年8月20日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有關部門相繼出臺了《網絡安全審查辦法》《常見類型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必要個人信息范圍規定》《數據出境安全評估辦法(征求意見稿)》等部門規章和政策性文件。
方超強對記者說道:“有關數據、個人信息等方面的保護,不但有法律的整體框架,也有具體落地的合規細則,對于相關企業完善數據、個人信息等的保護有非常明確和細致的指引作用,充分體現了國家在網絡、數據安全領域的科學治理水平。”
可以看出,2021年是互聯網監管全面深入之年。在互聯網創新帶來的效益和無序擴張帶來的風險之間,監管選擇了嚴控風險,這也意味著過去互聯網行業的野蠻生長告一段落。
從粗放式轉向精細化
互聯網企業進入爆發階段僅僅十年,十年的蓬勃發展帶來了經濟的飛速增長、科技的迅猛進步、多元的就業方式以及全新的商業模式和社會治理方式,同時帶來的還有對市場競爭規則的探索、相關部門監管能力的要求。
然而,法律天然具有一定的滯后性,無法體現快速的社會變化,尤其是互聯網經濟快速發展,使得監管層對這一新生事務的認知并不充分,這就導致了過去一段時間針對互聯網行業的監管秩序和措施的滯后。
“不過得益于互聯網經濟的長足發展,立法者和監管者已經對其有了充分的認知和了解。”方超強說道,未來互聯網行業的監管會趨于越來越規范、越來越全面的狀態。
2021年的一系列監管舉措全面規范了互聯網行業的經營行為,力爭實現規范化管理,警示企業無論在虛擬世界還是現實世界,均不得觸碰紅線,并且通過明確的法律法規,消除了以往的灰色地帶。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監管部門的監管措施更能兼顧互聯網行業發展特征和社會整體福利,監管部門會不斷完善規章、政策文件和標準文件,提供給企業明確和細化的指引。同時,相關部門的監管反應速度會越來越及時,監管層面對違法查處的力度也會越來越嚴。
李旻對記者說道,盡管從2020年年末起部分企業已經開始有意識地進行合規改造,但是2021年只是互聯網監管的第一年,鑒于互聯網行業現在對于社會生活來說極具基礎性,因此未來行政機關對互聯網企業的監管會常態化。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規范性文件的落地情況還需要觀察。法律的滯后性也決定了永遠沒有完善的法律,未來需要及時制定符合行業實際的新法律、淘汰不適用的舊法。
例如,李旻指出,我國數據合規和個人信息保護的落地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數據流動未來會是各國研究的重點,但是我國仍在探索階段,僅有部分試點城市出臺了數據條例,具體如何實現、如何與個人信息保護進行平衡還需要探索。” 未來,互聯網行業的監管或將圍繞個人信息保護、數據流動監管、競爭秩序維護、資金監管和稅務等方面發展。
此外,互聯網行業的規范化發展還需要強化監管力度,確保法律法規的貫徹,促使相關經營主體知法而敬法。
不過,法律法規越明晰,對于企業而言也意味著違法違規邊際會越發明確,方便其調整和規范自身經營行為。
“因此,對于互聯網企業而言,合規是未來幾年的大趨勢,這一年,高密度、強力度的監管持續,讓所有互聯網從業者都無法忽視。”歐陽昆潑認為,監管趨嚴的背后,是互聯網原有的打法已經不適合新時代的要求,有關部門正引導著整個互聯網企業,從以往的無序擴張、野蠻生長,向精耕細作的新時代轉型;從以前的消費互聯網模式,向由科技主導的互聯網時代發展。未來互聯網企業要想實現更好地發展,要不斷深入開展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要多聚焦于互聯網底層核心技術研究,在“卡脖子”的難關上為國家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