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日前發布《“十四五”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指出,到2025年我國大數據產業測算規模突破3萬億元,創新力強、附加值高、自主可控的現代化大數據產業體系基本形成,將為數字經濟發展、數字中國建設提供強勁動力。當前,我國大數據產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和挑戰,亟待監管及產、學、研、用各方共同思考解決。
在此背景下,由中國信息協會大數據分會主辦的“2021中國大數據技術應用大會”于12月17日在京召開。大會聚焦“以數見智 數智共生”主題,旨在全面推動中國大數據產業做實做深,讓大數據應用與更多的業務場景相結合,成為驅動產業、行業和企業發展的有效助力。
在數據成為關鍵生產要素的今天,安全成為大數據產業發展繞不過的“必答題”。2020年初中央政法工作會議強調,要把大數據安全作為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基礎性工程。今年以來,《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法律法規陸續落地實施,彰顯了國家對宏觀數字安全的重視,也為各行各業大數據應用標定了合規準繩。針對大數據技術發展現狀,出席本次大會的中國金融認證中心(CFCA)創新部副總經理李達發表了主題為《基于數據安全的業務流程再造》的演講。
中國金融認證中心(CFCA)創新部副總經理李達
李達首先指出,數字經濟發展到現階段,監管合規約束作為外因,與作為內因的數據治理需求共同驅動數據安全對業務流程實現再造。對企業來講,首先應遵從國家、行業及國際相關法律法規要求,以重要數據和個人隱私保護為核心,建立數據安全防護體系架構;其次要從業務和數據識別入手,對數據進行分類分級治理,制定并不斷優化數據全生命周期安全策略;最終實現提升數據效能,支撐企業卓越運營。
隨后,李達進一步談到,作為數據密集與數字化轉型需求迫切的典型行業,金融業既有巨大的數據價值兌現潛力,同時也面臨多重數據安全挑戰。其中,數據誤用、數據泄露、數據濫用是金融機構在內部數據治理過程中所面臨的較主要且突出的數據安全問題。具體來講,數據安全專業管理機構尚待建立、體系化建設不足、未實現綜合技術管控與自動化運營、數據操作風險問題突出等,是很多機構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暴露出的數據安全治理短板。
針對當下企業構建安全能力、保護數據安全的需求,李達首先對如何進行宏觀層面策略構建提出建議,他指出數據安全治理需要從業務戰略和風險分析出發,將管理和技術相結合,對數據資產進行梳理,確定數據分類分級,根據對威脅源、攻擊方式、數據資產、業務風險的識別,制定數據安全管理策略。隨后,李達給出了四條幫助企業解決數據安全現實問題的具體建議,包括:推動業務滿足合規要求,爭取合規紅利;建設業務跨云能力,實現高效率部署;運用大數據和機器學習能力實現業務智能化分析;實現敏感數據識別結果可視化能力,讓企業數據安全現狀一目了然。
各行各業數據安全保護均離不開數字安全企業的專業助力。CFCA作為以網絡安全綜合服務為核心的科技企業,同時也是我國重要的信息安全基礎設施之一,致力于構建可信網絡空間,堅持自主研發與科技創新,提供以金信反欺詐服務平臺為代表的安全產品,以及各類檢測、認證、咨詢類安全服務,將充分滿足、快速響應不同維度的數據安全需求。
會議期間,主辦方正式發布《2021中國大數據應用樣板100例》。CFCA“金信反欺詐服務平臺”入選該案例集并榮獲“2021年度中國大數據技術應用創新產品”獎項。
展望未來,CFCA將持續開展新型數字安全課題研究與服務模式創新,助力各行各業構建全面的數據安全保護體系,推動業務高效合規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