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11月25日電(記者 趙磊)在今天開幕的第七屆中國(國際)商業航天高峰論壇上,航天科工二院空間工程公司榮獲“最具影響力企業”,并攜低軌寬帶通信技術驗證衛星等多款項目模型精彩亮相。
據介紹,一直以來,空間工程公司致力于拓展以“衛星物聯網+5G”為核心的空天地信息一體化應用和服務能力,攻克一系列核心技術,成功發射我國首顆低軌寬帶通信驗證衛星,入選150個“新中國第一”,并先后成功開展了開展了“傳感器網絡天基回傳”、“衛星互聯網+5G+物聯網”海上融合組網試驗和“5G+高、低軌衛星互聯網”業務融合等示范應用。
2021年,空間工程公司聯合多家單位申報的“5G+低軌衛星”網絡融合創新業務、“智星選”海上5G移動通信應急業務等創新成果先后斬獲多項國家獎項。低軌衛星通信技術能夠使網絡邊界拓展到無人區、海洋、天空,可實現任意時間、任意空間的通信網絡全覆蓋,真正實現全球用戶無縫通信連接,實現“物、人、星”之間的全面互聯,具有較高的社會和經濟意義。
2020年底,由二院空間工程公司抓總建設的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衛星產業園全面建成,正式投入試運行。今年5月,產業園衛星智能生產線順利實現首星下線,產線全面投入使用。產業園涵蓋了衛星設計研發、制造、測控、運維服務的全產業鏈,標志著航天科工集團正式步入衛星批量化生產階段。
為提高衛星生產效率,提升衛星智能制造能力,空間工程公司在衛星柔性智能生產線建設上下足了工夫。
自2019年啟動建設以來,空間工程公司突破了適應多品種變批量需求的可重構技術等11項關鍵技術,可實現生產過程中精準感知、關鍵工序質量實時控制、制造全過程數據采集與控制等功能,全面提高衛星批生產效率。
該產線由倉儲與配送系統、部裝系統、總裝系統、測試系統和試驗系統組成,具有“柔性智能化、數字孿生、云制造”的特點。通過“信息軟件柔性+設備硬件柔性”,提高產線柔性智能化生產能力,實現不同產品的柔性共線生產。通過打通系統設計制造一體化流程,實現由物理現實中試錯生產向虛擬空間優化迭代的研制生產模式轉變,打造“數字孿生”。產線采用國際領先的云制造模式,強化資源的共享和協同,實現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數字化集成,打造“三公里產業生態圈”。
據悉,二院23所、25所、203所、206所研制生產的探測試驗衛星、交會對接微波雷達等二十余項產品同步亮相此次論壇成果發布主題展覽,全面展示二院商業航天領域發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