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關于張汝京博士離開芯恩前往上海積塔半導體就職的消息,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
工商信息顯示,目前芯恩(青島)集成電路有限公司董事長仍然為張汝京,根據股權穿透,張汝京持股2.7778%。張汝京上一次被傳離開芯恩是在2020年春天。去年3月18日,海芯中國區總部及集成電路研發生產基地項目在廣州南沙開工,張汝京參加海芯中國總部奠基儀式。當時業界就有猜測“這是張汝京的新業務”,“張汝京有可能放棄青島芯恩”。張汝京很快正式回應,與項目創始人陳永正是舊識,僅是擔任公司顧問,自己目前正忙于青島芯恩的設備安裝。
顯然,業界印象中,張汝京和芯恩是綁定在一塊的。但實際上,經過去年引入興橙資本不成功后,芯恩得到了青島國資的大力支持,其大股東為青島國資委,持股比例為72.102%。8月20日的青島日報曾在一篇報道《青島國企改革攻堅迎來新機遇新動能》中提到,海發集團、城投集團、華通集團勇于擔當、攻堅克難,共同籌資50億元支持澳柯瑪芯恩戰略投資項目,有力助推青島市大規模集成電路制造項目發展。
其實,青島重金支持芯恩背后,還關系到中國芯片產業的線路探索。今年年初,日經新聞曾報道,有消息稱,相關企業正在商討投資成立于2018年的芯片制造商--芯恩 (青島) 集成電路,并得到了青島的支持。
這項投資將提供從設計和生產到封裝和測試的廣泛集成芯片開發服務。這一消息并沒有得到最終確認。不過,芯恩探索的CIDM模式原本就是芯片設計公司、終端應用企業與芯片制造廠共同參與項目投資,芯恩自然歡迎像相關芯片設計企業。對于整個中國半導體行業的發展來說,芯恩的重要價值在于,非美路線的選擇,這關系到能否為中國半導體產業趟出一條不再受到制裁的平穩之路。
芯恩很可能將成為改變中國芯片產業進程的一項嘗試。
1
8月2日,芯恩公司在青島舉辦誓師大會,正式宣布8寸廠投片成功,投片產品為功率芯片,良率達90%以上,光罩廠也于同期完成了產品交付。同時芯恩青島的12寸廠也將于8月15號開始投片。報道表示,芯恩在6月底接受了客戶的首次投片,于7月3號清晨3點完成第一批產品的生產,良率達90%以上。而第二批更為復雜的產品也隨后完成,良率亦達90%以上。并且,光罩廠也連夜奮戰,在7月30號順利完成了產品的交付。
此時,距離2018年3月西海岸新區管委、青島國際經濟合作區管委、青島澳柯瑪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芯恩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簽約合作全國首個協同式集成電路制造(CIDM)項目已經過去了3年多。
芯恩落戶西海岸新區后,當地都給予了全力支持。據張汝京介紹,芯恩在工廠的選址方面也是很講究的,最初,市委市政府批給的地塊兒位于發電廠的下風口,那樣空氣污染較為嚴重,不符合半導體廠對空氣潔凈度的要求。經過協調,該公司拿到了處于發電廠上風口處的地塊兒,原本的問題迎刃而解。另外,相對于上海和北京等一線大城市,青島的供電能力較為充裕,這對于耗電量較大的半導體廠來說,也是一個優勢。作為中芯國際創始人,張汝京當時創業選擇青島,澳柯瑪李蔚的牽線和青島市相關領導的鼎力支持是關鍵。李蔚也多次表示,青島西海岸芯恩CIDM項目的開展結束了青島“缺芯少面”的困境,該項目將為青島發展智能家電、新能源汽車和集成電路等行業提供巨大的機遇。 也因此,芯恩項目一直和澳柯瑪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2
芯恩投產日期一再延后,資金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2020年3月,青島市國資委舉行2020年春季重點招商項目第二輪網上簽約,簽約儀式上,青島澳柯瑪集團與上海興橙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將共同推動金額為30億元的專項基金盡快落地,確保芯恩項目一期如期達產。2020年5月25日,芯恩通過關于青島興橙集電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向公司增資28.55億元的議案。當時,青記曾在《青島芯片產業終于迎來了一絲曙光》表示:對于急需在芯片領域有所突破的青島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利好消息。一般來說,晶圓制造廠必須同時具備雄厚的資金實力、強大的技術團隊、明確的產品方向和客戶,三個條件缺一不可。
而興橙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是迄今為止國內在半導體產業投資最主動、投資產業鏈最完整、投資成果最顯著的民營基金投資機構,可以說,興橙的加入一舉為芯恩解決了資金和客戶兩個條件,這也使得芯恩項目進一步被看好。不過,雙方很快就分道揚鑣。2020年11月,芯恩(青島)集成電路有限公司(簡稱“芯恩”)發生股東變更,“青島興橙集電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簡稱“青島興橙集電”)退出,新增“青島澳柯瑪云聯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其中青島澳柯瑪云聯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持股比例達57.10%。
企查查顯示,青島澳柯瑪云聯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9月,是青島澳柯瑪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百分百控股子公司,而青島澳柯瑪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則是青島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通過西海岸發展集團百分百控股子公司。也就是說,在此輪股權變更后,青島興橙集電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退出了芯恩項目,所掌握股權由青島澳柯瑪云聯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接手。相關信息顯示,過去兩年間,芯恩的大股東已經變更了四次。在這個過程中,青島對芯恩給予了足夠的支持,比如,專門打造了相關基金為芯恩企業提供支持。
3
一直以來,芯恩模式最為外界熟知的意義在于CIDM模式。
芯恩研發副總季明華表示,芯恩采用的是歐洲IDM大廠的PDK,因此,不會與晶圓代工廠競爭。
“各個代工廠的PDK都是不一樣的,在當今的商業模式下,由于資源是孤立的,所以會存在較多的壁壘,整個產業系統的運行效率也不高。
CIDM的目標就是要逐步打破這些壁壘,實現資源共享最大化。而理想的狀態是,Fab之間,包括代工廠之間都可以共享自己的PDK,這樣就可以加速研發進度,提高效率。CIDM模式之外,芯恩其實還有另一層重要的意義。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提問:
“如何看待消息稱張汝京創辦的芯恩(CIDM)8寸芯片廠正式投片成功?”
一位網友給出了這樣的回答:
“張汝京老師在芯恩貢獻的核心價值,是引進非美裝備以及組隊熱機的實力,在隱退之前的幾年有望貢獻本土首個工藝/良率滿足商業量產級的非美28nm產線(非美,而非國產)……這其中的難關和最具價值的工作,并非二手日韓臺裝備的進口渠道,而是能夠把冷機點熱,把工況/工藝/良率一直調通的原廠團隊……張汝京最具實力的出手,就是他能夠找齊全球的原廠老師傅共同協作,把冷機點熱,產線工況調通、多種工藝搭配、良率和成本性調優。”
這可能是芯恩CIDM模式的重要意義所在,所有設備和工藝,盡可能采用非美化,乃至本土化。據相關媒體報道,芯恩已與一家歐洲IDM大廠簽訂技術轉移協議,并會合作開發新產品制程及工藝優化,另外,該公司已經與30多家IC設計企業進行過合作洽談,其中已與21家簽約成為合作伙伴。
2019年,有媒體在施工現場看到芯恩專門設置了兩個臨時廠房,用于放置維修和翻新已經到位的二手設備。這種配置在國內也是首家。在這方面,芯恩是可以拿到一些海外先進設備的,特別是掩模片設備,這在中國大陸半導體企業當中是相當領先的。對于一些先進設備,如果無法通過二手設備渠道買入,就采用國產的。“自建二手設備翻新基地”是芯恩的特色之一,一方面它可以節省成本,同時可以培養人才,減少對于原廠技術支持的依賴。”截至2021年7月1日,芯恩已經遞交了259項專利申請,其中243件獲得了受理號。
4
同時,張汝京還在努力解決人才的問題。
“芯片制造的每一臺設備、每一項材料都非常尖端、非常難做,沒有高端的有經驗的專家是做不出來的。”
張汝京在芯恩聚攏了一批頂尖的半導體專業人才,請來了多位日本的設備維修高手,并且,芯恩已與一家歐洲IDM大廠簽訂技術轉移協議,合作開發新產品制程及工藝優化。芯恩的專家名冊,每個名字身后的簡歷都閃閃發光。
傳言已經離開的總經理俎永熙,美國伊利諾大學半導體材料科學博士,有著25年以上的半導體技術研發經歷,曾經為中芯國際引進并優化IBM45納米制程;
研發副總季明華,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在40納米、28納米以及14納米工藝上有豐富的經驗,擁有35年國際半導體產業經驗,235項美國專利;
肖德元,美國康奈爾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博士,曾任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課題組長兼首席科學家,獲得100余件美國、歐洲及日本授權專利,超過120件中國授權專利;
陳秋峰,臺灣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碩士及博士,之前曾擔任中芯國際副總經理,在邏輯及存儲器領域研發設計成果卓著,擁有59個設計專利……
最讓張汝京“得意”的是,他從臺灣找來當年曾跟隨過他的25位老師傅,都是做掩膜版的高手——他們可以做到適用于14納米工藝的掩膜版,這是目前國內芯片需求的極致。
張汝京表示,掩模片對制造工藝技術的要求很高,需要將兩面磨得很平滑。這方面是一些中國石英公司的“絕活兒”,可以幫助我國本土建立起這樣一條產業鏈。對海內外頂尖半導體人才的引進能力,在國內少有,也是芯恩和張汝京的突出優勢。在談到“青島跟上海比,對于一流人才的吸引力會不會弱一點”時,張汝京的回答是:不一定。
有的人喜歡大城市、熱鬧,那就會選擇上海,有人喜歡安靜、氣候環境舒適,就會喜歡青島。
代工廠落在上海、北京、珠三角有它的優勢,因為它的客戶,也就是設計公司都在這些地區。但是青島有很多IDM的終端客戶,所以IDM公司放在這里是很恰當的。芯恩和青島在產業上的確有著緊密的聯系。
芯恩生產的IC產品主要面向三大應用領域,分別是:汽車電子,智能家居與IDT工業電子等。具體的產品包括MEMS/MOSFET/IGBT,RF/Wire less IC、電源管理IC,MCU,嵌入式邏輯IC,以及模擬IC。這恰恰是青島的產業優勢領域。張汝京還同時擔任了青島大學微納技術學院的終身名譽院長。這與他當年創辦中芯國際的同時,也創辦中芯學校有異曲同工之妙。
為了加大人才的培養和儲備,張汝京邀請了不少行業人士,2018年和青島大學攜手共建了青島大學微納技術學院。
芯恩不僅與學院建立產學研合作模式,芯恩的技術專家也會不定期在學校開展專題講座,分享最新半導體產業動態。在張汝京看來,自己培養半導體人才,比從海外招募人才顯得更為迫切。
“請回有經驗的師父,就是為了栽培新人。”張汝京說。“我在青島做的事就是’拋磚’,希望能夠吸引更多的’玉’參與到中國的半導體產業當中來。”此前,蘭州大學官網發布了芯恩(青島)集成電路有限公司2022校招信息,顯示芯恩項目已有1000余名員工,其中300位以上為行業資深人員,全員平均年齡33歲。管理層都曾就職于國內外著名的半導體公司。張汝京表示:“無非是進展快一點慢一點,但不論遇到什么困難,我一定會把它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