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媒經濟日報報道,市場傳出,晶圓代工龍頭臺積電為了滿足車用芯片、CMOS影像感測器(CIS)、驅動芯片、網通芯片、射頻元件等客戶需求,規劃積極擴大成熟制程的28納米產能,預計未來二到三年,28納米總產能每月可望擴增10萬到15萬片。
市場傳出臺積電有意擴增28納米產能的地點,涵蓋中國臺灣中科、中國大陸南京,還有外傳仍在與當地政府討論新設廠房計劃的日本熊本和德國的德勒斯登(Dresden),合計四大據點。針對上述傳言,因臺積電將于周四(15日)舉行法說會,該公司表示,目前處于法說會前緘默期。
臺積電向來在全球晶圓制造領域扮演技術領先者的角色,在今年技術論壇上,大秀代表先進技術領導地位的5奈米、4奈米和3奈米能量,同時宣布4奈米提早一季、將預計于本季開始試產,3奈米制程則依照計畫于2022年下半年量產。
不過,這一波半導體缺貨潮,主要出現在晶圓代工廠紛紛暫緩擴產的成熟型制程,迫使各大代工廠回頭擴增成熟型制程的產能,以聯電、力積電腳步最快。
臺積電也在今年4月下旬的董事會上,通過將斥資28.87億美元(新臺幣近800億元),在南京廠新增每月2萬片28納米產能,目標在2023年中前達到4萬片月產能。
由于德、日等國都在邀請臺積電前往設廠,市場傳出,臺積電內部搭配在其他國家的設廠計畫,重新調整未來產能規劃,28納米制程被視為擴產重點,未來二到三年內,28納米總產能可望擴增每月10萬片到15萬片。
市場傳出,臺積電計劃在中科廠房以增加機臺的方式,新增2萬片以上28納米產能;原本就計劃擴產的南京廠,除原定的每月4萬片外,還計劃增加2萬片,最高將達到每月6萬片。
還在與當地政府討論設計細節的日本和德國新廠,則分別規劃配置每月約3萬片的28納米產能,借以滿足當地車用、CMOS影像感測器等客戶的需求。
在傳出臺積電擬擴大28納米產能的同時,也傳出臺積電5納米和3納米的機器設備的移入廠區進度有放緩跡象,目前仍在觀察是否為暫時現象,或是機器設備成本過高、還是客戶端需求改變所致。
臺積電南京擴產,傳美施壓?
外電媒體報導,臺積電有意擴大旗下中國大陸南京廠芯片產能的計畫,引發美國疑慮。華府擔心臺積電這項計劃對北京推動芯片自足企圖心的潛在助益,正施壓取消。臺積電昨(11)日回應,這是陸媒6月中旬的報導,目前逢公司法說會前緘默期,不回應市場傳言。
據了解,市場會有「臺積電南京廠擴產遭美方施壓」的傳言,起因于先前美國要求荷商艾司摩爾(ASML)生產的半導體晶圓制造關鍵顯影機臺不得銷售大陸,借此阻撓以中芯國際為首的大陸晶圓制造業者勢力擴大。當時市場誤解為ASML遭限制銷陸的顯影設備涵蓋最先進的極紫外光(EUV)微影機,以及用于成熟制程的深紫外光(DUV)微影機。
由于臺積電南京廠主要以成熟制程為主,使用的是DUV機臺,引起市場聯想「美方施壓,導致臺積電南京廠無法擴產」,不過事后證實,ASML僅EUV機臺限制銷陸,DUV機臺不受影響,臺積電南京廠仍可順利取得DUV機臺擴產。
外電媒體報導,美國比起實際利益更重視產業霸權地位,是該國對臺積電施加壓力的原因。臺積電是美國和中國大陸貿易糾紛重要一環,該公司調整計劃,可望成為美國阻止三星電子、格芯(GLOBALFOUNDRIES)和其他公司在中國大陸興建晶圓代工廠的工具。
臺積電今年4月宣布,將斥資28億美元擴建南京廠。據臺積電規劃,南京廠將以28納米和其他技術水準較低制程生產汽車芯片,營運啟動時間將落在2022年第2季至2023年1月,目標月產能4萬片。臺積電財報資料顯示,南京廠2019年營運順利轉盈,去年獲利超過新臺幣120億元,但占臺積電整體獲利比重不到3%。
海外布局方面,臺積電已開始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建5納米廠,預計2024年量產、月產能2萬片,并決定在日本茨城縣筑波市設立材料研發中心、預計今年完成,將可加強和日本生態系伙伴在三維芯片(3DIC)材料方面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