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浩瀚的星空一直是人類的遠大夢想,2015年由馬斯克旗下的SpaceX第一次發布了Starlink——星鏈計劃。該計劃目的是在2027年11月前通過將12000顆小型衛星發射到近地軌道,通過互相間的激光通信,實現覆蓋全球的衛星網絡。由數以萬計的星鏈人造衛星組成的通信網絡,使所有衛星連成一個“星座”,為全世界每個角落提供可靠的互聯網通信連接。星鏈互聯網將開辟通信互聯領域新領域,想要顛覆傳統電信產業仍須待時日。
SpaceX的星鏈計劃
SpaceX的衛星發射計劃分為兩步,首批次將向1150km軌道高度發射1600顆衛星,第二批共計劃發射2825顆衛星,并將其分別安置在1110km、1130km、1275km和1325km這四個軌道高度上。后續仍準備在目前已發射的1584顆的基礎上再增加3萬顆,最終使衛星總量達到約4.2萬顆。
星鏈互聯網計劃表
從建設速度而言,SpaceX已經發射了近600顆Starlink衛星上天,目前已有1584顆將部署在地球上空550千米處的近地軌道,星鏈已經可以開啟部分應用。據星鏈官網介紹,星鏈的alpha測試只針對華盛頓州的鄉村地區開放,這些測試將給SpaceX提供數據評測其市場表現。5G通信的優勢是網速快與延遲低,缺點是覆蓋范圍受限。很顯然衛星互聯網計劃,最大的優勢是能夠覆蓋全球,在5G未能觸及的偏遠地區尤為實用。
網速與延遲方面,按照馬斯克最初的設想,星鏈的網速最高可以實現1Gbps,是目前平均網速的180倍。但根據目前的測試情況,理想和現實仍存在一定差距。根據美國民間測試,目前星鏈最高下載速度達到了60.24Mbps,最慢則為35.49Mbps。上傳速度從最低的4.58Mbps到17.70Mbps不等,而延遲則從31毫秒到94毫秒不等。雖然還未能達到5G的理想網速和延遲,無法滿足自動駕駛、遠程醫療等低延時場景應用,但已能支持4K視頻和游戲。SpaceX的官方測試數據顯示,星鏈互聯網下行速度可以達到1440Mbps,已經達到了5G的平均水平。目前星鏈互聯網的衛星數量尚未布署完備是影響速率的重要因素。
成本與資費方面,Starlink在批量生產的情況下能將組網成本降到60億美元/5年(衛星壽命5年),已經可以開始和海底光纜競爭。馬斯克和格溫·肖特維爾近期都曾透露過,每顆星鏈衛星制造成本已經遠低于50萬美元。如果按照25萬美元/顆、每次發射成本1500萬美元(復用一級火箭、復用整流罩狀況下,合計每批部署的總費用3000萬美元)來估算,全部部署完成4.2萬顆,大約只需要投入230億美元。完成所有計劃的成本甚至低于一條海底光纜,且不需要基站費用。按照SpaceX的估算,整個星鏈計劃的建成需100億美元架構一張覆蓋全球、服務億萬用戶的衛星通信網絡,遠少于一家電信運營商每年的網絡布設和運維費用。組網后星鏈互聯網每年將為公司帶來將超過300億美元的收入。
更低的通信延遲、更簡單的通信模式、更廣闊的通信范圍使得星鏈互聯網成為填補互聯網市場空白的優秀方案。但隨之而來的頻軌資源稀缺、太空垃圾以及光污染問題仍亟待解決。
衛星互聯網產業掀起發展熱潮
目前,基于頻軌資源稀缺及其商業潛力,衛星互聯網已成為各大企業的關注焦點,星鏈互聯網通信服務在未來將面臨大量競爭。世界首富貝索斯早在2000年就成立了商業太空運營業務公司藍色起源(BlueOrigin),而藍色起源的衛星發射計劃Project Kuiper,計劃發射3236顆寬帶通信衛星至近地軌道,為偏遠地區提供高速互聯網。此外據CNBC報道,英國政府已承諾5億美元,重振破產衛星創業公司OneWeb,決心以此超越馬斯克的星鏈。
我國也密集出臺相關支持行政策文件,積極部署衛星通信產業發展。2016年11月,在馬斯克提出星鏈計劃概念后的一年,航天科技、航天科工紛紛提出自己的衛星互聯網計劃,并進行了試驗星發射。自此陸續推出的鴻雁、虹云、行云等工程,標志著我國新型衛星互聯網布局啟動,構建全球覆蓋、天地融合、安全可靠的衛星互聯網系統需求呼之欲出。從制造、發射成本方面來看,美國更占優勢,國內商用衛星互聯網廠商仍需奮起直追。《2018中國商業航天產業投資報告》估計,我國商業衛星制造成本約為376萬美元/顆,發射成本約為470萬美元/顆,均遠高于美國。
衛星互聯網核心應用場景廣泛,商業化具有發展空間,可廣泛應用于偏遠地區通信、海洋作業及科考寬帶、航空寬帶和災難應急通道等行業,將開辟通信互聯的新領域,填補全球互聯網市場的龐大空白。2027年12000顆SpaceX衛星將部署完成,曾經只能在科幻片中領略到衛星太空聯網的壯觀場景,也許真的會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