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馬云2016年在云棲大會首次提出新零售的概念后,新零售就以野火般的速度迅速在所有行業蔓延,而向來搭乘互聯網末班車的醫療行業終于也上車了。
其實,人們對醫療服務的需求和其他商品是一樣的,當人們需要的時候,應該能夠以最快捷的方式獲得。所以,醫療的未來,必將走向新零售。
終有一天,醫療的某個部分,特別是在健康與治療中間地帶,終將變成現在呈現給我們的新零售的樣子。
什么是新零售?
新零售就是用數據來驅動和改造零售的整個供應鏈,從而提升供應鏈效率、改善用戶體驗;具有3大特征:以消費者需求為本、零售二重性(物理與數字交互)以及產品多元化。
太抽象?
沒關系,我們來舉個例子。
你家樓下的小賣部,貨品種類有限,面積不足10平。
有一天,店主決定應用新零售,于是,他和方圓3公里內的水果店、蔬菜店、肉店合作。從此你一個電話就可以在他家可以購買到日用品之外的蔬果肉類,而且還就在樓下,特別方便。
店主決定進一步深入新零售,于是他搞了一個微店,和方圓5公里內,大家常常光臨的服裝店合作。從此你在他家微店看中的衣服,不用再苦等快遞小哥,直接跑樓下就能完成試衣服買衣服全套流程,如果你買的次數多,他還能根據你的搜索給你定制推送信息。
看,還是10平的小賣部,貨品種類依舊不多,但小賣部已經不再是從前的它了!
新零售就像魔法一般把不起眼的小賣部變成了哆來A夢的口袋,這究竟是怎么實現的呢?
阿里研究院新零售領域研究專家呂志彬把實現步驟概括成了前臺、中臺和后臺三個層面,
我們試著把這套邏輯運用于醫療,看看會發生什么樣的化學反應。
“無交互,非渠道,無數據,非渠道,無體驗,非渠道。
”只有重建與消費者的關系,產生交互和數據,帶來體驗,才叫新零售。新醫療亦然。
什么是新醫療?
新醫療依靠中后臺基礎醫療支持,實現穩定長期醫患關系、尊重患者需求和價值觀、讓患者參與診療的醫療模式,醫療大數據全程穿插其中,尤其是患者個人資料,更是醫療診療過程中最為精準、人性化的輔助手段。
總體來說,新醫療與現有醫療的差別體現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分析:
全科專科醫療便捷,全程診療閉環;
患者需求和價值觀決定醫療;
大數據,信息流,重建患者關系。
新舊醫療體系規則對比
醫療服務越來越便捷
全科診所在便捷性上就是一個很好的體現。
2017年5月16日,國務院辦公廳頒布《國務院辦公廳關注支持社會力量提供多層次多樣化醫療服務的意見》,鼓勵發展全科醫療服務,發展社會力量舉辦、運營的高水平全科診所。
近年來政策放寬,全科診所似乎一夜之間成為醫療的新方向,涌現大量資本。
這些全科診所大致分為6類:
第一類:高端商業健康保險類
例如和睦家、維世達、百匯、SOS、環球醫生等等,它們主要做全科,但是主要為保險客戶服務,一半以上客戶都來自保險。這種類型的全科診所發展規模非常受商業保險覆蓋度的限制,短期內難以做多。
第二類,互聯網醫療線下診所
自2016年初,大部分醫療互聯網公司在積極尋求轉型。從2017年初開始探索線下診所,到目前來講,已經有丁香診所、微醫全科中心、杏仁門診及企鵝診所等在探索線下全科連鎖診所。
第三類,傳統中西醫結合類
在縣城、城中村各個地方居多,這是中國全科診所最多的一種類型,目前總數約21萬。
第四類,新型全科
例如強森、正廣興、鄰家好醫、博厚、信睦、中德康橋、醫家心等。
第五類,中醫館類
中醫的屬性也是全科診所的一種形態。例如和順堂,農本方。和順堂是中國目前醫館數量最多的一家中醫館連鎖。農本方來自香港,也是香港最大的一家純中醫的連鎖中醫館。這兩家的核心,都是“藥”。
第六類,社康服務站
社康服務站屬于國家衛生體系,一般是社區醫療體系的衛星服務店,這里面基本跟全科診所類型差不多,里面的醫生也都是全科醫生。
這在很大程度上也豐富了醫療資源,居民們能夠依據自身的收入和偏好,選擇合適的就醫機構。
公立醫院和社會辦醫形成醫療閉環
這些醫療服務,無論是公立辦醫還是社會辦醫,都能融入到從基礎醫療、專科診療、三家醫院的服務體系,即我們常說的醫聯體,既能滿足患者多樣化的選擇,又能形成一個完整的醫療閉環。
完整的醫療體系,可以很好地將患者分流到對應地醫療機構,在減輕三甲醫院負擔地同時,也讓患者及時得到更高質量地醫療服務;與此同時,
患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意志更容易選擇到自己信賴的醫生,并建立長久的醫患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