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20 年 6 月 6 日,正值 5G 牌照發放一周年,我們想在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對重點行業企業進行深度訪談,挖掘其物聯網應用的亮點,撰寫一系列 5G 應用案例文章,制作行業經典案例集,以展示 5G 在 2020 這個特殊年份中取得的成就。這是其中的第一篇——《5G IoT 案例集之抗疫篇》。
猶記得新冠疫情爆發初期,每天最令人安心的話語,不是頂頭上司的一句“方案挺好,沒問題”,而是防疫人員的那聲“體溫正常,可以進”。即使在國內疫情已經得到了有效控制的當下,體溫也依然是人們出入公共場所的一張通行證。
嚴格的防疫措施意味著繁重的防疫工作,基層人員的不辭辛勞固然令人“暖心”,但社會更應采取措施保證其“安心”。于是,越來越多的科技手段正踴躍加入這場曠日持久的“抗疫戰爭”,5G 正是當中的“排頭兵”。
抗疫前線,各行各業的工作人員風雨同舟,共克時艱;身處后方,5G 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通力合作,為一線工作者們筑起堅實的科技“堡壘”。
爭分奪秒,快速上市
2 月,廣州南沙萬達廣場,往來的行人都不由地被兩臺可愛的白色機器人吸引了注意。它們有著細長的脖子和貓頭鷹一般的大眼睛,代替工作人員們忠實地執行著防疫任務,這便是由廣州高新興機器人有限公司(高新興機器人)推出的搭載了高新興物聯 GM800 模組的 5G 防疫機器人。
圖 高新興 5G 防疫機器人
和人工測溫的方式相比,5G+機器人擁有許多顯而易見的優勢:首先,機器人檢測非常高效,據悉,該款機器人能夠利用紅外線在 5 米以內一次性測量 10 個人的體溫,溫度誤差在 0.3℃,并基于 5G 網絡將監測到的體溫數據實時傳輸至控制室;第二,機器人不會疲倦,只要一次性充滿電就能支持連續 8 個小時以上的作業,從而將相關人員從繁重的手動測溫工作中解放出來;第三,機器人采取的是非接觸式測溫模式,進一步避免了可能的交叉感染風險。
談及這款產品的誕生,高新興機器人研發副總監舒海燕表示:“我們早從 2015 年就開始研發機器人,5 年來積累了豐富的技術和經驗。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考驗,我們認為機器人也可以在其中做出貢獻,于是便在年后迅速集中研發力量,一周內就推出了人體測溫功能。”
面對市場需求的瞬息萬變和諸如疫情在內的突發事件,企業的反應速度直接決定了其行業競爭力。站在這個角度,僅在 6 天內就順應了市場需求的高新興機器人有著自己的致勝秘訣,而這秘訣可以用“兩個快速”來總結——快速研發、快速投入使用。
作為安防界最懂機器人、機器人界最懂安防的企業,高新興機器人不但率先針對疫情推出了精確測溫功能,也是業界最早發布 5G 防疫機器人的公司。據高新興物聯科技有限公司(高新興物聯)5G 模組產品經理曹慧海介紹,高新興物聯在去年 6 月就基于高通驍龍 X55 平臺推出了 GM800 5G 模組,是國內首批發布 5G 模組的物聯網企業之一。
圖:GM800 5G 模組
面對市場競爭,優先推出產品就可能優先掌握主動權,所以高新興物聯在選擇芯片合作伙伴時尤為慎重。
曹慧海表示:“我們之所以選擇高通,一是看重它擁有先進的 7nm 工藝制程和業界領先的高能效、高性能 5G 技術;二是考慮其高性價比能幫助我們盡可能降低成本;三是因為其真正全球化的 5G 解決方案能滿足我們的產品在全球各個國家(地區)的設計和認證需求。更為重要的是,高通是目前唯一能夠提供從基帶到射頻再到天線等整體性解決方案的 5G 芯片廠商,能幫助我們縮短產品的研發周期。”
完成研發之后,另一個關鍵要點在于產品是否能夠快速投入使用。過去,高新興機器人在部署產品之前,往往需要先自建 MESH/900M/WiFi 網絡,費時費力。4G 雖然能夠實現無線通信,滿足了方便性,但卻滿足不了機器人對上行帶寬的要求,而 5G 技術則讓這些問題全都迎刃而解。現在,其 5G 機器人只要一開機,就可以連接云端直接投入使用了。
除了便捷部署,5G 獨有的低時延特性也是助推機器人步入發展新階段的重要“催化劑”。我們知道,機器人除了要向上匯報信息,上層還要時不時給其下達“指令”。如果以士兵類比,一個優秀的士兵最應該具備的品質就是“令行禁止”,即無論指揮員向其發出的是“前行”、“轉彎”還是“報警”的指令,機器人都能立即執行。
如果接收和處理輸入命令的時間太長,導致命令和執行某個動作之間間隔太大,就無法擔當重任。而 5G 端到端的時延在理論上可以達到毫秒級,完美適配了高新興機器人遠程實時指揮控制的需求。
目前,高新興這款 5G 防疫機器人已馳援上海、西安、杭州、廣州、寧波等城市,并主要集中在高鐵、機場、公安、醫院、商場、社區等應用場景,受到了人民日報、新華社、環球時報等多家主流媒體的廣泛報道。
避免感染,無憂配送
疫情期間,除了測溫,機器人還在無接觸配送方面發揮了無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在情勢最為嚴峻的幾個月里,確診病例不斷攀升,接受醫學觀察的隔離人員更是數以十萬計,各個疫情定點醫院都進入超負荷運轉狀態。如此多的病患,僅每日三餐及水果、礦泉水、藥品等生活必需品的配送就是一項艱巨、繁重的任務。
然而,醫護人員并非擁有鋼鐵之軀的超人,只要進入隔離區就意味著有交叉感染的風險。每日送餐、送物難免與隔離人員頻繁接觸,這種情況下,如何盡可能地減輕他們的工作負擔并降低他們的感染風險就成了當務之急。
臨危受命,機器人們身先士卒,擔當起了非接觸式配送服務的“鋼鐵戰士”。
雖然 5G 能夠靈活地滿足機器人在不同場景下的通信要求,讓其真正處于實時聯網狀態,并做到互感交互。但我們同時也要意識到,目前 5G 還處于發展初期,部分地區的 5G 網絡還沒有覆蓋完全,仍需要 4G 等技術來補充。
今年 1 月,一支搭載了移遠 4G 通信模組 EC20 的機器人緊急組成了首批“送餐員”隊伍,火速馳援杭州市委黨校。這批送餐機器人身體內有三層托盤,工作人員只要將餐食放置在托盤上,它就會按照設定路線一邊前行,一邊進行循環語音播報,自主配送到達指定的房間門口,待房間內的人取餐后無需任何操作即可自主返回,既能提高送餐效率,又避免了交叉感染。同時,機器人運行的數據也可通過 EC20 LTE 模組上傳到后臺,方便遠程管理、監控。
送餐機器人抵達杭州市委黨校賓館
機器人內部搭載的移遠 EC20 模組符合工業級標準,散熱性能好,支持 4G/3G/2G 各網絡制式全面覆蓋,即使在偏遠的集中隔離點,也能保持時刻在線,保障物資的即時配送。
無獨有偶,搭載了廣和通 NL668 模組的配送機器人亦可承擔起醫院送藥和酒店送餐的任務,避免聚眾帶來的傳播病毒風險。
賦能萬業,催化創新
作為普通消費者,提起 5G,可能第一反應就是“快”——看視頻快、打游戲快、下軟件快……然而,5G 既然能被稱之為“改變社會”的新一代通信技術,其背后隱藏的力量絕不止速度快那樣簡單。
5G 特有的超大帶寬、低時延和海量連接特性,正在成為賦能千行萬業的“金手指”,由此激發了更多銳意創新的商業模式,催化了無數前所未有的應用場景。
以高新興機器人為例,過去,因為其要先在現場布網才能部署機器人,部署過程十分不便,消費者也只能選擇直接購買機器人來滿足自己的需求。然而,這種傳統的直接購買產品的模式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首先,最終用戶的需求可能是彈性的,比如說現在正值全民抗疫時期,測溫需求很大,需要的機器人多,但當未來疫情逐步解除之后,有些機器人可能就閑置了,造成資源的浪費;第二,機器人這種設備一旦買回來也是需要維護的,但是大多數最終用戶可能都不具備相關的專業知識,每次出了什么問題又得找回廠家。
現在,5G 技術的誕生則徹底“解開”了機器人身上的束縛,即開即用的模式使得機器人的部署方式變得無比的靈活、方便。目前,高新興機器人正在為客戶提供機器人租賃或購買+租賃結合的服務,開始探索從單純的售賣產品向機器人服務提供商的轉型。
更值得一提的是,5G 技術不是在單打獨斗,蓬勃發展的邊緣計算和人工智能技術也與 5G 找到了新的結合點。當我們把一部分的 AI 算力從終端移到邊緣,那么機器人的前端設計就可以更加輕量化,機器人編隊協同的實現也將帶來更多更具想象空間的應用。
結語
在全民抗疫期間,除了上文提及的 5G+機器人,還有更多的 5G 應用承擔了重要的角色。5G+無人機,驅散聚集人群,從源頭切斷傳播鏈;5G+遠程診療,爭取寶貴治療時間,使隔空合作無縫對接;5G+高清直播,造就千萬“云監工”,即使相隔萬里也能隨時看見……一副 5G 書寫的巨幅畫卷正在我們眼前緩緩呈現。
2019 年 6 月 6 日,工信部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廣電發放 5G 商用牌照,中國正式邁入 5G 商用時代。2020 年,作為“新基建”的領頭羊,5G 商用步伐進一步加速,并在各個維度上實現全面擴展——不僅包括運營商組網從非獨立組網向獨立組網的擴展,也包括 5G 智能手機從旗艦層級向主流層級的擴展,當然還包括 5G 終端向更多終端類型的擴展,其中就包括各類 5G 物聯網終端。
5G 和物聯網的“相遇”,在抗擊疫情、視頻直播、泛娛樂、智能工廠、遠程醫療、車聯網等場景中擦出了非凡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