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據外媒報道,蔚來汽車向美國加州就業發展部遞交了一份文件,該文件顯示蔚來汽車于12月6日對美國圣何塞地區的員工進行裁減,此次裁員共計141人。這已是目前蔚來在北美地區的第三輪裁員。
前兩輪裁員分別發生在今年5月和9月。5月份蔚來宣布裁員70人并關閉了舊金山辦公室,其中包括圣何塞的北美區總部辦公室和研發中心的20人,舊金山的辦公室50人。9月份,又有62名員工遭解雇。
三輪裁員后,蔚來在北美的員工數量已經銳減42%。
蔚來北美傳播主管JoAnn Yamani表示,本次裁員主要面向的是自動駕駛團隊,與英特爾自動駕駛團隊Mobileye的合作導致公司“在L4自動駕駛的研發道路上出現冗員和重復工作。”顯然,與更專業的Mobileye合作后,蔚來得以優化掉不少自動駕駛相關人員,從而進一步減輕其資金壓力。
痛苦的轉型——為“電”重生
電動化的苦日子并不只有造車新勢力在過。
全球的車企巨頭們現如今都開始勒緊褲腰帶過日子,電動化趨勢正在威脅傳統汽車行業工人的飯碗。
通用汽車今年關閉了三座工廠,為研發電動新車節省資金。同樣為了電動化轉型,梅賽德斯-奔馳母公司戴姆勒宣布裁員超1萬人。奧迪也在近期宣布將裁減9500名員工,以節省約60億歐元,用以投資電動汽車。
BBA中在電動化方面頗有成績的寶馬則更甚,其計劃在2022年從慕尼黑總部裁員6000人左右,以節省120多億歐元的成本,應對電氣化轉型和自動駕駛技術方面的成本支出。
此外大眾和來自美國的通用、福特及日本的本田、日產等車企巨頭都加入了“裁員豪華套餐”。所謂牽一發動全身,車企們為了電動化拼了老命,零部件巨頭們也得陪著負重前行。主流零部件企業中博世、大陸、固特異、曼胡默爾、舍弗勒、馬勒、巴斯夫等企業先后發布了自己的裁員計劃。
市場的冷漠——黎明前的黑暗
一邊是焦頭爛額的努力轉型,另一邊確是一番吃力不討好的情景。
伴隨補貼的退坡,曾經大熱的新能源汽車趨勢好像越來越像“虛假繁榮”。
據最新數據,11月新能源汽車則繼續大幅下降,已經歷5連跌。11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1萬輛和9.5萬輛,同比分別下降36.9%和43.7%。
在新能源汽車方面一度稱霸全球的兩個自主品牌龍頭,比亞迪和北汽新能源雙雙暴跌。
比亞迪銷量數據顯示,其11月新能源車型銷量10,675輛,同比下滑62.86%;在乘聯會的榜單中,11月新能源銷量前十,比亞迪只剩下10萬以下的元EV一款車型苦苦支撐。
而北汽新能源11月銷量7005輛,同比下滑62.6%。要知道年初北汽新能源曾許下22萬輛年銷量目標,而如今接近年關卻只完成了一半。
找尋出路——凜冬已至,春必不遠
但是,一個有趣的事情是,補貼大降嚴重影響了銷量,卻有更多的新能源車型拿到了補貼。
從工信部最新披露的信息來看,2018年獲得補貼的車型占當年新能源汽車總銷量125.6萬輛的43.1%,遠超2017年的26.69%。
這意味著近一兩年間里,車企在不斷通過優化技術、提升質量迎接更加嚴格補貼政策,政策正對新能源汽車的高質量發展起著積極引導作用。
豐田牽手比亞迪、長城聯姻寶馬、吉利擁抱戴姆勒、小鵬蔚來互通充電業務...與其說是車企們寒冬之下抱團取暖,不如看成是凜冬的蟄伏。
而再回看蔚來,雖被稱為“2019年最慘”,但從銷量方面看,蔚來還沒那么差。今年11月,蔚來共交付新車2528輛,連續第四個月創下2019年單月交付紀錄,今年1-11月蔚來累計交付數量達17395輛。ES6甚至打敗特斯拉Model X,成為全球豪華純電SUV銷量冠軍。
對于走高端路線的自主品牌新勢力來說,蔚來這樣的成績絕不算差。
此外,吉利11月新能源汽車銷量為14,135輛,環比增長37%。寶馬集團新能源汽車銷量17,480輛,同比增長18.4%,
看來,新能源汽車市場并不是一片哀鴻遍野。
裁員、虧損、破產;自燃、里程焦慮、電動爹...這是近年來伴隨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主旋律,但這也是新事物的發展規律,是變革所必經的歷程。
趨勢是什么?趨勢恐怕就是發生在未來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