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浪潮正席卷一切,作為目前被認為可以最快介入醫療領域的醫學影像診斷領域進入資本風口,各大公司正在發力集中。在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展廳中一座復星“未來診室”展示出AI技術在醫療場景各個環節的應用。在半封閉的空間中,觀眾走入其中,在身前的操作臺上進行人機互動,身前的三塊大屏幕連接形成環繞視覺效果,直觀顯示影像掃描和診斷全過程。復星試圖通過這種方式以此展現未來個人定制化全流程智能診療服務。
根據復星一位相關領域負責人介紹,“未來診室”由復星旗下杏脈科技、大數醫達、星醫通、直觀復星等復星內大健康體系內參與共建,通過“智能便攜設備、人工智能輔診技術、大數據臨床路徑和家庭醫生健康管理體系”的四位一體科技賦能。“這次展現杏脈科技的這套裝置,既是一間模擬的影像掃描室,也是一個打通虛擬與現實的醫療角色扮演游戲,亦可以被理解為一款想象未來診療體驗的概念診斷系統”。上述復星方面負責人表示。
實際上,作為復星首個獨立孵化的人工智能企業,杏脈于2017年9月成功啟動產品研發并完成團隊組建,主業是進行人工智能醫療影像診斷,研發國際領先的智能診斷應用,和對疾病進行早期篩查和診斷。復星正在推進“未來診室”智慧健康計劃,預計到2025年,該計劃將在全國落成100個未來診室,在各地采取分批分段執行的方式,重點選拔出一批優秀鄉村醫生,近日已在云南省屏邊縣和江城縣試點。
記者在現場看到,復星旗下杏脈科技推出的人工智能醫療影像輔助診斷系統,是主要針對心腦血管和肺癌、髖關節疾病等患者早期篩查推出的一款產品。據了解,目前主要以美國的HeartFlow產品為代表,但其數據導入復雜、仿真計算耗時長,流程自動化不足,整體時效性差。
一家在場的滬上三甲醫院醫生告訴記者,“針對冠心病目前常用的介入診斷方式費用高,而且流程復雜,存在有創風險,所以現在作為冠脈狹窄的推廣性篩查手段是比較困難的。”他表示,提升無創式冠脈CT檢查功能評價的推廣應用很有臨床上的意義。
狹窄程度和心肌缺血并沒有直接相關性,所以判斷冠狀動脈狹窄臨界病變是否需PCI手術的重要有效檢測指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實現無創介入就能完成診斷。“但是這一在北美廣泛流行的通過血流動力學模擬FFR值的方式,也存在很大弊端,比如每一例冠脈需要上傳云端,由流體力學工程師進行手動網格劃分與建模,采用商用仿真計算軟件進行,整個過程需要大量人工參與,而且數據上傳云端目前在國內醫院也很難開展。”
據了解,目前運用AI技術可以直接通過患者CTA的影像,將冠脈分割進行網格切面的編輯,使原本需要4-6小時才能完成的流程縮短到了10分鐘,精準率達到91%。“運用技術以后,可以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向醫生反饋患者是否有心梗的風險,是否需要進行下一步心內科的治療了,”上述人士表示。
據了解,目前杏脈科技已與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放射科展開了FFRCT診斷產品項目的深度合作。從而實現診斷方案的真正落地與實地應用。除此之外,這座“未來診室”還通過“智能便攜設備、人工智能輔診技術、大數據臨床路徑和家庭醫生健康管理體系”的四位一體科技賦能,提供全方位的新一代健康診療服務。
據了解,目前家庭醫生在人工智能數據平臺上不僅可以構建完整的患者健康檔案,并通過智能醫生助手作出精準的診斷決策,進一步為患者提供雙向轉診及慢病管理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