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1日起,被稱為“史上最嚴”垃圾分類措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根據規定,個人或單位未按規定分類投放垃圾都將面臨處罰,處罰金額為200至5萬元不等。
近日,垃圾分類成為全國人民熱議的話題,人們從“你吃了嗎?”驟變為“你是什么垃圾?”。
就在人們還在為“干濕垃圾”傻傻分不清,無比糾結的時刻,其中一批人早已搭乘時代的紅利,賺的盆滿缽滿。據編者了解到,今年6月,“分類垃圾桶”關鍵詞搜索量同比增長3000%以上,分類垃圾桶產品6月的銷售額同比增長500%以上,且售價不低。
據京東數據顯示,僅6月18日0點開始半小時內,垃圾處理器的銷售額就達到去年同期的3.5倍,率先推進垃圾強制分類的上海買走了全國12%的垃圾處理器;蘇寧數據顯示,6月1日至13日,垃圾處理器全渠道同比增長612.85%,位列第一的上海地區同比增長991.96%。
此外,淘寶數據顯示,手機淘寶“分類垃圾桶”搜索量,6月環比增長40%。垃圾分類火爆的同時,還帶火了周邊產業,“垃圾分類游戲道具”備受家長歡迎,手淘搜索環比增長超1700%。
從以上三大電商平臺顯示出的數據可知,垃圾分類下的時代紅利尤為可觀,干濕分類垃圾桶、粉碎機等產品脫銷,“代扔垃圾”業務與垃圾分類小程序等新型商業產品出現??梢钥闯?,在此時間節點,與垃圾分類相關的商品與業務,稱之為“暴利”也不為過。
編者還了解到,東吳證券認為,垃圾分類新政帶來環衛設備邊際增量,廚余處理市場廣闊。其中,針對環衛清運設備,預計垃圾分類全國推廣后可貢獻近30%的收入彈性;對于廚余垃圾處理,按廚余垃圾占生活垃圾56%估算,全國推廣后有望新增約3800億的投資市場空間。
中國的垃圾現狀是否已到紅線,上海為何驟然間強制性實施垃圾分類?在垃圾分類的熱潮下,各行均在瓜分時代紅利,智能又去哪里了?
據資料顯示,全世界每年生產4.9億噸垃圾,中國城市垃圾就占到1.3億噸。并且,早在1998年調查顯示,我國668座城市中已有三分之二被垃圾帶所包圍。除卻以上自產,進口洋垃圾更為嚴重。
相關數據顯示,近十年來,我國平均每年進口固體廢物規模超過5億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固體廢物進口國之一。其中,就塑料垃圾而言,自1992年有記錄以來,我國在長達二十幾年的時間里進口了全球72%的塑料垃圾。
孩童在污染的水庫中嬉戲,養魚場內死魚滿湖,腥臭河道遍布城村……中國的垃圾污染到底有多嚴重?極其嚴重!
垃圾分類下的時代紅利,智能去哪里了?
面對日益加重的環境問題,中國做出了震驚世界的決定,自2018年1月1日開始,中國禁止進口洋垃圾,這其中就包括廢棄塑膠、紙類、廢棄爐渣、與紡織品。
政府力排外難向WTO提出拒收國外垃圾,在金錢與生存之間,選擇好好活下去,可見國家對于解決垃圾問題的決心。進口洋垃圾的問題解決了,那自產的問題如何抉擇?
現如今垃圾回收處理均需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人力收集、運輸、分揀等原始手段還是當今垃圾的主要處理方式。
粉碎機、分類垃圾桶等低科技、低智能的產品脫銷,以最原始的手根本無法解決當前巨大問題。并且,就算前端分類做好,后端“一鍋燴”的現象仍舊將垃圾分類歸為零。
縱觀科技發展,5G早已悄然到來,為何時代紅利之下,智能垃圾分揀卻無人問津?作為全世界垃圾分類的表率,日本早已開始智能分揀。
據悉,日本垃圾處理公司Shitara Kosan引進芬蘭ZenRobotics的機器人垃圾分揀系統,這套系統中的機器人可以識別金屬、木材、石膏、石塊、混凝土、硬塑料、紙板等20余種可回收垃圾,兩套系統24小時不停機,一天就可以處理2000噸垃圾,相當于48個人的工作量。
其實,中國智能垃圾分類機器人早已開始投入研發,自2016年開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承擔了環衛垃圾分揀及智能機器人產業基金項目,并開始研制以垃圾中的瓶類為分揀目標,能從復雜的垃圾堆中準確識別出目標物、精確定位后通過機械臂將其抓出的垃圾分揀機器人。
隨后,航天科技集團一院18所基于神經網絡搭建的環衛垃圾分揀及智能機器人深度學習平臺調試成功。該平臺對垃圾中的各種塑料瓶的分揀識別率達到96%以上,標志著項目深度自學習技術取得突破。
但是就目前中國垃圾分類現狀分析,并不樂觀,據悉,中國目前仍有超過600萬拾荒者在做垃圾分類。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中國城市和縣城環衛車輛數量240220臺,從業人員平均工資62029元,低于國際水平,處于全國行業中列位倒數第三。
截至目前,垃圾深度分類回收研究仍處于研發階段,并未投入商業化生產,智能垃圾分揀機器人若要達到人們預期的效果,仍舊需要努力。
不可否認的是,在時代背景下,智能定將改變垃圾分揀方式,將人們從繁重的工作中解脫出來,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