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怕死,包括我自己,但作為一名媒體人從內心深處總是感覺離死神更近,因為極其不規律的生活習慣是這個行業的特點,媒體人有一個行為準則叫“隨時待命”。
不規律的生活加上長期遠離運動,身體會經常出樣,我們近些年來經常會聽到互聯網行業從業者猝死以及媒體行業從業者被癌細胞侵襲,而且年齡都非常年輕,根源就源于不規律的生活所致。而中國正處于飛速發展的上升期,短時間內客觀來說我們的工作形式不可能發生變化,只能寄希望于科技能為我們的生命保駕護航。
之前參加過不少有關AI的各種會議,令本人記憶最深刻的是有一位老奶奶問參會人員AI技術能不能治好自己的癌癥?所以在本人看來AI醫療將是未來除自動駕駛之外AI所能夠賦能的最大市場,就拿困擾著人類的癌癥來說,如何通過AI的方式讓這種疾病變得不再那么可怕。
如今每個人都是談癌色變,萬一不幸被擊中放療則是癌癥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放療規劃則是放射治療中至關重要的一環,為了確保腫瘤區域接收足夠的放射量,同時防止危及器官中正常細胞受到過多放射而導致損傷,在規劃階段精確制定放射線的分布尤為重要。
不過根據資料顯示,醫生在為病人制定放療規劃的實際過程中,傳統方式需要在病人拍攝的幾十甚至上百張CT圖像上進行危及器官和靶區勾畫,這個過程非常繁瑣,耗時耗力,占據了放療醫生大量的時間,限制了醫生的工作效率。
而AI醫療顯然能很好解決這樣的問題,不過作為尖端的技術客觀來說看到的成功案例還是少之又少,近日,商湯與在放療領域扎根十四年的醫諾智能合作,在醫諾放療規劃系統基礎上,商湯基于自身領先的AI能力開發了一系列的器官及靶區勾畫算法,有效地提高了放療規劃的效率和質量,全方位、智能化地助力有限放療醫生的產能,讓更多基層病人受益;
正是由于AI醫療算法的深入,我們才能看到在像MICCAI(醫學影像計算與計算機輔助) 2019上兩大直擊臨床痛點的挑戰賽(放療規劃自動結構勾畫/消化道病理圖像檢測與分割),而這一切都是通過開發醫學人工智能模型來自動進行檢測。可謂是AI與醫療深度結合的一個全新的嘗試。
就如同PC市場的英特爾、微軟一樣,任何行業都需要有領路人,在過去一年內,商湯科技完成了從MICCAI挑戰賽參賽者到組織者的角色蛻變,正是源于其在AI醫療臨床應用落地的深入探索。基于落地實踐中的大數據與行業機構強強合作,其充分發揮自身產學研優勢,為解決臨床醫生診療愈全棧操作的切實需求而努力,也希望將自身的經驗及資源回饋業界,推動行業的整體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