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碧海、綠島、金沙、白浪這一幅迷人的畫面描繪的是廣東汕頭的南澳海島,從一座簡陋的孤島,成為一個美麗的旅游圣地,改革開放40周年,南澳島完成了華麗的轉身。
有人說:“你的歲月靜好是因為有人默默負重前行。”確實如此,在這看得見的美麗背后,有著無數人的默默努力,汕頭電網就是其中的功臣之一。
“經濟發展,電力先行。”南方電網廣東汕頭供電局辦公室主任謝偉群表示:“電網建設,在社會基礎設施中堪比公路建設,是當地經濟發展的生命線。”
或許,在如今電力供給充足的情況下,人們漸漸會忽視了電力的巨大作用。如果我們把目光往回看,對電力重要性的感觸一定會更深刻一些。在改革開放之初那個電力資源匱乏的時代,三不五時的停電不僅困擾著人們的日常生活,也使很多用電企業苦不堪言,工廠停工、工人賦閑、訂單延誤停電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引發一系列的社會連鎖反應。
從“用上電”到“用好電”,南方電網廣東汕頭供電局一直致力于為滿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電力需要而努力。
電壓升級供電量飛增
說起來,汕頭還是廣東最早有電的地區之一。1905年,汕頭第一家電燈公司在五福巷中創辦,電力文明的星星之火就此點燃。
到了1966年,汕頭有了首座110千伏變電站——東墩變電站,110千伏輸電線路送入汕頭市區,汕頭電網由此開始形成。
此后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在汕頭成為中國四個經濟特區城市之一的同一年,即1980年,汕頭首座220千伏變電站——紅蓮池變電站建成,這也標志著汕頭至此有了安全可靠的省級電網作為主電源。
當然,電壓等級不斷提升的腳步不曾停滯,1997年12月,500千伏變電站——汕頭站竣工投產,這也是粵東地區第一座500千伏變電站,奠定了汕頭電網邁向現代化的里程碑。
目前,汕頭電網已經基本形成了以地方骨干電源為支撐、以汕頭站和臚崗站兩座500千伏變電站為中心的雙回鏈式、環狀結構的電網架構,是粵東地區規模最大的地市級電網。
隨著電壓等級的不斷提高,供電量也從2002年的47.29億千瓦時增加到2017年的190.54億千瓦時,“用上電”的目標已基本完成,為當地的經濟和生活提供堅實的后盾。
兩大世界首發技術投運100%風電消納
而上文提到的南澳島,可以說是汕頭電網發展的一個縮影,見證南澳電網的發展歷程,就如同見證了汕頭電網的歷程。
南澳作為一座海島,天然具有豐富的風力資源,如今的南澳島已經是當之無愧的“亞洲第一島嶼風電場”,對風電達到了100%消納。
不過,風力雖然是一種清潔可再生資源,但波動性非常大,如何高效消納一直是業界的一個大難題。
在2013年12月,汕頭供電局對此有了大突破。當時,汕頭供電局在南澳投入了世界上首個多端柔性直流輸電工程,成功破解了可再生能源平穩、安全、大規模接入大電網的技術難題,展示了多端柔性直流在新能源接入方面的技術優勢。自投運以來,累計送電8.75億千瓦時,相當于節約34.99萬噸標準煤,減排87.21萬噸二氧化碳。
2017年12月,南澳再次成功投運了世界上首臺機械式高壓直流斷路器,為新能源并網消納提供更好的保障。
汕頭供電局還與廣東電科院、電科院能源技術公司簽訂創新聯動合作框架協議,在技術上不斷尋求創新,為電網建設提供更多的可能。
智能電網建設綠色高效
兩大世界級先進技術工程的成功投運,不僅從綠色的角度向“用好電”邁近了一步,也為南澳建立智能電網奠定了夯實基礎。
“如今,南澳的供電穩定性,可以說比汕頭市區還要好。”辦公室主任謝偉群如是說。那么,作為一個小小的海島,南澳島電網是如何做到的呢?
原來,今年汕頭供電局將投資2.4億元建設南澳島嶼智能電網示范區,探索實踐具有“安全、可靠、綠色、高效”特征的零排放、海島型智能電網。
依托南澳島豐富的風力資源,以及先進的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技術,將在南澳島形成一個完整的“微電網”,不僅滿足本島的電力需求,還能將剩余80%左右的電力輸往市內,為可靠供電添磚加瓦,為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做支撐。
智能電網中的“智能”二字,一方面表現為電網運維的數字化,運用先進的物聯網等技術應用,運維手段更加多樣化、遠程化、智能化。如新采用的物聯網通信技術Lora,具有低功耗、遠距離、低成本、組網方便的優勢,克服了過去通信技術功耗大、穿透性不強的局限。一方面表現為用電服務的智能化,通過云計算等技術應用,分析用戶的用電習慣,精準描繪用戶畫像,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供電計劃,同時也可根據用電習慣,反饋于發電端,促進資源節約型社會的發展。
計劃發展部技術專家林楊表示,2018年還將繼續深化智能電網的潛力挖掘,未來或可深入到用電場景,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服務,如與空調、熱水器、冰箱等用電終端建立聯系,使發電、輸電、配電、用電等環節形成閉環,調度更加精準與節能。
信息化管理成低壓集抄自主運維全網標桿
說到服務,就不得不提到汕頭供電局的信息化系統,因為在這個領域,汕頭供電局一直是省內電網的開拓者。
從1986年全省第一個電費信息系統的開發應用,到2004年率先實現銀電聯網代收電費。從2011年全省第一個實現中心城區低壓集抄全覆蓋,到2012年營配信息集成建設及應用全網領先,一項項創新成果都體現著潮汕電力人的“精”與“實”。
2017年,汕頭供電局更是在全網率先建立“自主運維、采維一體”體系和抄核收自動流水線式機制,成為低壓集抄自主運維全網標桿,自動抄表及電子化結算率居國內領先水平。
在供電局服務了20年的市場部主任林峰向記者講述了信息化的進程。在他看來:“從手工時代到信息化、自動化,最近的10年比前30年變化更大。”
“信息化技術應用之前,抄表、計費、收費是市場部最重要的業務,手工抄表,卡片記錄,每月得用掉大半個月時間。“而如今,智能電表、信息系統廣泛應用之后,98%以上用戶的電費,在每月的前三天基本就通知到位了。”
而用戶可以通過銀行卡或微信等電子支付方式,實現遠程繳費,報裝也同樣可以通過遠程的方式,極大地方便了用戶。
今年汕頭供電局將繼續推進智能電表的應用,比如增加智能電表主動報警的功能,也就是說,如果用戶出現停電情況,電表可以第一時間接收到信息,并及時反饋給后臺系統,第一時間排查和解決問題。
林峰最后表示,如今智能電表在汕頭的全覆蓋,標志著汕頭電網迎來真正的信息化、智能化,將徹底改變電網的營銷模式和服務模式。
這也將倒逼著汕頭電網不斷完善自我,在實現“用好電”的征程上,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