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至11日,第三屆世界醫療機器人大會(The 3rd World Medical Robotics Conference)在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召開。
在大會現場,國際著名品牌如KUKA、STRYKER等展示了他們最新的產品。其中,一款來自中國的產品格外引入注意,它就是深圳市羅伯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的EndoPicasso——一款ESD(內鏡粘膜下剝離術)輔助手術機器人。
ESD手術機器人
動脈網了解到,EndoPicasso在德國進行全球首次亮相,意義非比尋常——它不僅是中國第一個ESD消化內鏡機器人,也是中國醫療企業第一次趕赴歐美國家首發高科技產品。
技術優勢
羅伯醫療初創于瑞士,2014年在美國硅谷創辦ROBO Medical(US),2015年,羅伯醫療扎根中國深圳。
羅伯醫療專注醫療機器人的研發及全球推廣,以手術機器人、康復機器人、輔助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為核心,匯集了一批全球頂尖的機器人技術人員及醫療專業人員。目前,羅伯醫療在美國硅谷、中國深圳和瑞士洛桑建有研發中心,通過多年的積累,已擁有多項核心技術。
羅伯醫療是中國最早從事柔性臂手術機器人研究的企業,4年時間迭代了不同直徑、多種結構的產品。EndoPicasso是中國首個成熟的可進入CFDA審批程序的柔性機械臂手術機器人。
ESD操作步驟
羅伯醫療是國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聯盟副理事長單位,是聯盟成員中唯一的手術機器人公司。EndoPicasso是中國第一個ESD消化內鏡機器人項目,具有以下優勢:不改變傳統內鏡結構、不改變醫生操作習慣、對傳統內鏡具有普適性。
應用前景廣闊
在我國的腫瘤患者中,消化道癌有“患病率高、發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點。胃癌、食管癌和結直腸癌每年新發病例約150萬,死亡病例約100萬。我國胃癌新發病例和死亡病例約占全球42.6% 和45%。
消化道癌的“三高”的直接后果就是,治療費用巨大,社會負擔嚴重:結直腸癌治療費用為400億元,胃癌為150億元,食管癌為50-70億元,再加上其他的費用,總費用約1800億元。
消化道腫瘤早期發現率低,是延長患者生存期的絆腳石。
相比晚期消化道腫瘤,早期消化道腫瘤經規范治療5年生存率更高,約為 90%以上。
以胃癌為例,早期胃癌5年生存率在歐美國家可達70%以上,在日韓等國更是高達90%,而晚期胃癌5年生存率則不足10%。
內鏡粘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可以應用于消化道早期腫瘤的內鏡下切除,擴大了內鏡下切除的適應癥,創傷小,體表無手術切口,術后恢復快。
遺憾的是,在中國能從事ESD手術的合格醫師僅有幾百人,而需求量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50萬例,嚴重供不應求。
在傳統ESD手術中,存在單器械操作,手術耗時長,易出現并發癥,如穿孔等現象;同時,傳統手術對醫師技術要求高,限制了ESD手術在基層醫療中的推廣。
這都給新一代設備,如EndoPicasso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而它“不改變傳統內鏡結構、不改變醫生操作習慣、對傳統內鏡具有普適性”的技術優勢,更會成為市場推廣中的加分項。
目前,研發ESD輔助手術機器人的企業,在國際上也不超過2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