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載人航天工程應用成果情況介紹會在京召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強、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黃偉芬、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副總設計師呂從民、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系統總設計師朱樅鵬、航天員大隊航天員陳冬出席并發言。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強介紹了工程應用成果總體情況,以及天宮二號和空間站研制建設等后續工作安排。
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一直秉持重在應用的價值理念。工程自1992年立項實施起,就提出“造船為建站,建站為應用”,即建造神舟飛船是為建設空間站提供天地往返運輸工具;同樣,建造空間站是為了開展大規??臻g應用提供平臺。正是按照這一思路,我們規劃了載人航天三步走發展戰略,先后突破了載人天地往返、空間出艙和空間交會對接等載人航天基本技術,驗證了推進劑在軌補加、航天員中期駐留等關鍵技術,為實現“建站為應用”打下了堅實基礎。2010年中央批復載人空間站任務時,明確指出將空間站打造成“國家太空實驗室”,要開展較大規模的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目前工程全線正在全力以赴為這個目標而努力工作。
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一直高度重視空間應用力量建設。載人航天工程立項之初,能夠開展空間應用的資源十分有限,但工程放眼長遠,設立了空間應用系統,與神舟飛船、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等并列為工程七大系統之一。任命空間應用系統兩總,大力培養空間應用方面的專業人才,工程實施過程中成長起來的兩院院士已有10余名,形成了與載人航天工程發展形勢相匹配的空間應用團隊。此外,通過持續科研經費的投入,形成了體系化的空間科學研制試驗條件,特別是在空間科學系統設計、集成測試、在軌運控等共用技術平臺和光學載荷研制等方面形成了較強的核心能力,為實現空間站階段空間應用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已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空間應用成果。在突破載人航天基本技術的同時,我們安排了一定數量的空間應用項目,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和重大應用價值的成果。工程第一步任務中,利用神舟飛船留軌艙和返回艙,開展了以多模態微波遙感器為代表的29項實驗;工程第二步任務中,利用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神舟飛船和天舟飛船,開展了70余項實驗。特別是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支持空間應用能力比前期有了大幅的躍升,是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太空實驗室,上面搭載的14項約600公斤重的應用載荷,在規模和水平上有了長足的進步。例如,搭載的空間冷原子鐘是國際上首臺在軌運行的冷原子鐘,日穩定度達到3000萬年的誤差小于1秒(達到7.2E-16),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具有里程碑意義。工程實施以來,空間應用領域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兩次,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90余項,取得專利400余項,發表核心期刊論文1000多篇。
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在航天科普教育和服務國計民生方面成效顯著。載人航天事業,在展示人類探索精神方面具有巨大優勢,在開展空間應用方面能夠發揮人在太空的獨特作用,對于提升公眾航天素養,激發科學探索精神,以及開發利用空間資源服務國計民生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科普教育方面,神舟十號任務中組織了太空授課活動,神舟十一號任務中搭載了香港中學生太空科技設計大賽獲獎的3個實驗項目;在服務地方經濟方面,我們先后與云南、寧夏等地方政府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利用載人航天資源來推動地方特色產業發展;此外,我們還對載人航天空間科學與應用數據不斷進行科學管理與推廣,建立了載人航天空間應用數據推廣服務平臺,已提供數據產品約40TB,目前已拓展公益用戶70余家,涵蓋國家部委、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產生了一批典型應用成果。這些都體現了載人航天工程作為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的社會責任,是載人航天工程應用效益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在空間應用領域的國際合作與交流蓬勃發展。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始終致力于和平探索和利用外空,積極開展載人航天領域的國際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動世界航天技術和空間應用的進步發展。截至目前,我們已與聯合國外空司、俄航局、歐空局、法宇航、德宇航等航天機構簽署了合作框架協議,特別是2017年2月,在習近平主席與意大利總統賽爾焦.馬塔雷拉見證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與意大利航天局局長簽署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意大利航天局圍繞中國空間站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協定》。在這些合作框架協議下,一些具體的合作項目已經順利實施,取得了豐碩成果,圍繞中國空間站更多的合作項目正在醞釀孵化。比如,神舟八號任務實施了中德空間生命科學實驗項目、天宮二號任務實施了中歐伽瑪暴偏振探測儀項目,神舟十一號任務實施了中法心血管研究項目,2017年8月開展了中歐航天員海上救生訓練等。今年5月底,中國與聯合國外空司共同舉辦了中國空間站國際合作機會公告發布儀式,正式開啟中國空間站國際合作,邀請世界各國積極參與,利用未來的中國空間站開展艙內外搭載實驗等合作。正如習主席所強調的,“中國歷來高度重視航天探索和航天科技創新,愿加強同國際社會的合作,和平探索開發和利用太空,讓航天探索和航天科技成果為創造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貢獻力量。”
到今年9月15日,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已圓滿完成2年在軌飛行和各項試驗任務,目前天宮二號平臺及裝載的應用載荷功能正常、狀態良好。為進一步發揮空間應用效益,9月20日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運營管理委員會會議研究決定,天宮二號在軌飛行至2019年7月,之后受控離軌。
在做好天宮二號運營管理工作的同時,工程全線正在全面開展空間站研制建設,各主要系統均在按計劃進行初樣研制。空間站艙內、艙外均可支持開展空間應用,而且應用載荷可在軌更換,僅從首次入軌攜帶規模看,相比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提升10倍以上。為此,我們在原空間應用系統基礎上,又增設航天醫學實驗、航天技術試驗等多個應用領域,調動國內外一切力量并行展開研究工作。工程總體還成立了載人空間站工程任務規劃專家委員會,全面負責相關空間應用項目的遴選把關。
空間站階段我們開展空間應用的目標是:
在基礎研究方面,取得一批具有國際重要影響的科研成果,為人類探索認識自然貢獻更多的中國智慧;
在航天技術和航天醫學研究方面,產出一批占領航天科技制高點的理論成果,推動技術進步并積累經驗,使中國人在太空飛得更遠、飛得更久;
在科普文化教育方面,持續激發和吸引青少年探索未知世界和對科技創新的熱情,積極服務創新型國家建設;
在服務國計民生方面,更大規模地支持與空間相關的產業經濟發展,并探索空間產業發展,支撐國家重大戰略與發展規劃;
在國際合作方面,以積極開放的姿態與世界各國開展全方位交流與合作,服務“一帶一路”倡議,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科技三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特別強調,“浩瀚的空天還有許多的未知奧秘有待探索,必須推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全面發展”。在闊步走進“空間站時代”的新征程上,我們將牢記習總書記的囑托,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努力推動中國載人航天事業邁向新的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