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500個新生兒就有1個患有腦水腫,腦部液體過多會有劇烈頭痛,若放任不管,恐導致腦部受損,甚至死亡。
據報導,雖然腦水腫無法治癒,但是可以治療,1950年代開始在腦水腫病患身上植入引流管,把腦室過多的腦脊液(CSF)引流到腹部,讓身體重新吸收。然而引流管缺乏感測功能,并無法偵測引流阻塞等問題,通常要等到病患感受劇痛才去就診。
南加州大學(USC)維特比工程學院(Viterbi School of Engineering)生醫研究者Ellis Meng和Tuan Hoang,決定為腦脊液引流管增添感知功能,這項研究始于2013年,最后甚至成立新創公司Senseer,專門提供專利微感測技術,推出全球第一個多傳感器智能引流系統。
該研究團隊經常跟醫生合作研發以滿足臨床需求,例如跟洛杉磯兒童醫院(CHLA)小兒神經外科醫師聊過,才得知引流管缺乏偵測功能,進而招募生醫工程博士生共同研發新技術。
博士生Alex Baldwin現為Senseer技術長,他表示植入引流管第一年有40~50%機率會發生阻塞,以致引流管植入后10年,有高達80~90%必須更換,因此腦水腫患者一生通常需要1條以上引流管。
Senseer所研發的新裝置可偵測引流管的壓力、流量和阻塞情況,以免等到問題發生再來處理,未來Senseer希望把該裝置所收集的臨床資料儲存于云端資料庫,透過自我診斷進行資料分析,及時提供醫生預警。
本站內容除特別聲明的原創文章之外,轉載內容只為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權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聯系確認版權者。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聯系電話:010-82306118;郵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