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際貿易摩擦有所增加,集成電路作為中國進口較大的項目,有必要提前布局國產化,規避貿易摩擦帶來的產業發展不確定因素。目前國內諸多上馬的項目,在產業鏈和細分市場上都有各自的優勢和領域,有助于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但是無論外資和內資而過多地集中在制造和設計研發。如英特爾大連項目、聯電廈門項目、力晶合肥項目等,武漢新芯、長江存儲、南京臺積電、福建晉華存儲、中芯國際上海和深圳項目以及華力微電子二期等。其實我們早就都意識到自主可控的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是全產業鏈協同的結果,因此其發展注定不能靠單點突破,需要集成電路產業鏈涉及到基礎材料、核心算法、周邊耗材以及芯片設計、封裝測試、下游應用等,需要注意產業的生態協調發展,產業生態鏈中任何一塊短板都可能造成效率不能充分發揮。
就中國半導體設備和材料方面來說,如現階段全球8英寸設備嚴重缺貨,全球領先的設備制造商專攻12英寸,它們的8英寸設備己經停產,因此應該正是國產設備制造商的最好時機。然而我們應該看到國內的領先設備制造商,落實到新建生產線中的訂單并不很多,有些僅是象征性的。據傳一條8英寸生產線中國產設備總計金額僅約1-2億元,占10%。另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中國半導體后道工序使用的封裝設備和材料的市場規模2017年同比增長23.4%,達到290億美元。說明我國設備和材料的市場需求非常旺盛。
工信部副部長羅文在2018年全國電子信息行業工作座談會上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圍繞加快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這一關鍵,明確面向行業的關鍵共性技術研發的定位,突出協同化,突出市場化,突出產業化,突出可持續發展機制,實現自我造血循環發展的商業模式創新。
國家重大專項實施方案已經確立了十三五目標計劃,為我國集成電路裝備和材料產業國內市場占有率分別達到30%和50%提供了有力支撐”,并為我國集成電路裝備材料國產化做出了重大貢獻。然而除了國家采取相應的措施之外,中國的工藝生產線與設備制造商,雙方都要依產業利益為重,加強互相協調與配合,只有如此才有可能擺脫生產線主要依賴于進口設備的被動局面,中國的半導體業才會有希望。因此,我國集成電路全產業鏈要加強協同發展,才能真正實現自我造血循環發展的自主可控的集成電路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