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移動醫療將死。
死了嗎?2016年嚴酷的資本“寒冬”,凍死了大批初創移動醫療企業。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約有38家互聯網+醫療企業“死亡”,其中絕大部分沒有挺過A輪。
移動醫療真的死了嗎?目測,還有一批老牌移動醫療企業在掙扎中求生。
因為遲遲沒有找到穩定合理的盈利模式,不少移動醫療公司持續虧損,造成的資金緊張和業務架構的頻繁動蕩。好大夫、就醫160、尋醫問藥等紛紛爆出裁員凍薪等負面新聞,隨著移動醫療的旗手張銳遽然離世,春雨醫生IPO前途未卜。
在互聯網幾乎顛覆所有傳統行業的現在,醫療行業卻是個例外。但說移動醫療已死,似乎也太過悲觀。
在大量天使輪和A輪的小項目融資困難中,仍有平安好醫生、微醫集團等項目完成了數十億的融資。
慢病管理和智能硬件結合,醫學人工智能和醫療大數據挖掘的創新項目層出不窮。更多注重創造醫學價值和醫療效率的產品出現。
另外,以微醫集團為典型的互聯網醫院,在2016迎來爆發,目前,這一模式被業內普遍看好。
當潮水退去,2017年移動醫療能否重新出發?互聯網醫院會是移動醫療的突破口嗎?
盈利模式不清晰:移動醫療入口很熱鬧,出口很寂寞
盈利模式不清晰是移動醫療創業公司的通病。
芯聯達董事長楊宏橋曾向媒體指出,現在很多移動醫療雖存在盈利模式,但卻無法變現。“流量分享的形式有很多種,廣告只是其中一個,在大數據時代,很多移動醫療試圖通過大數據把流量導給上下游的醫療服務。但醫療涉及用戶隱私,本身就缺少醫療服務資質的移動醫療,很可能遭致用戶的反感甚至起訴。另外,如果用戶體量上不去,所謂的流量變現仍是無稽之談,也就注定了醫療行業會淘汰不少參與者。”
近三四年浮躁的嘗試也證實了在醫療領域,用戶思維、流量思維此路不通。互聯網醫療盈利還需從醫療信息咨詢真正切入到核心診療環節,成為了業內的共識。
移動醫療公司積極與公立和民營機構合作,甚至開辦線下診所,試圖對患者就醫進行全程干預。但從實踐來看,傳統醫療體系根深蒂固,用戶就醫習慣難以改變,使得線下診所的擴張未盡如人意。
曾目標將診所開到1000家的春雨醫生,日前也向媒體透露,其線下診所正在整體收縮,未來或逐漸自然消亡。
而不少涉足O2O模式的醫療創業公司,有看起來活得很好的,例如叮當快藥去年12月獲得了3億元的融資。也有因為融資失敗導致的資金鏈斷裂而倒閉的,例如O2O明星項目藥給力。還有像風信子等掌握了掛號入口資源的創業公司,打造導診、支付、診斷信息推送等一系列流程,實現醫療的O2O環節。
有業內人士表示,在國內的醫療體制和政策下,醫藥O2O的前景值得期待但困難重重。
打造醫、藥、險閉環:移動醫療或押寶保險
2016年是互聯網醫院爆發的元年。互聯網醫院的出現也意味著在線問診真正開始進軍診療環節。
隨著微醫集團宣布盈利,給了人人自危的移動醫療領域注入一只強心針。
據了解,2016年微醫總收入約10億元,其中烏鎮互聯網醫院總收入為8億元,已整體實現盈利,盈利來源60%是健康險,其余則是互聯網醫院和藥品。
據微醫透露,現階段微醫已把戰略核心放在了打造居民的“健康計劃”上面,而健康計劃的關鍵正是保險。
而醫生匯CEO王爝也表示看好互聯網醫院的模式。“只有真正切入到支付環節,才能稱之為商業閉環。支付在國內就兩個:一個是藥,第二就是保險。”
有人提出,未來移動醫療大規模盈利的出路是依靠商業保險。事實上,春雨醫生、丁香園等互聯網醫療企業都在嘗試與險企合作,來串聯診所、患者甚至醫院和藥店。而就醫160、趣醫網等去年就已經實現了保險方面的營收。
例如就醫160首創移動醫療保險創新個性化險種——停診險(顧名思義就是預約了醫生臨時被停診就可以獲賠償金),據了解,該平臺每日可投保數千單。
移動醫療公司與商保合作,打破了醫保體制下的束縛,真正為用戶提供切實所需的醫療保障,降低了醫療成本。另外還能拓展服務功能、吸引更多的用戶。
有互聯網醫療分析人士認為,雖然目前商業醫療還撐不起互聯網醫療的大格局,但未來其必將成為互聯網醫療企業爭奪的重點業務。
不過,筆者認為,“移動醫療+商業險”模式的推廣還需要時間。一方面,購買商業保險是自主行為,目前居民對于商業保險的接受程度還不夠。另一方面,居民就醫首選傳統醫院較多,移動醫療企業需要培養用戶的就醫習慣。
目前,基于移動醫療平臺的診療行為和患者生活干預都在摸索之中,如果能真正實現診療環節的控費,移動醫療帶來方便快捷的醫療環境,或人人可期。
拓展新方向:醫學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前途無量
行至當前,平臺型移動醫療探索的路徑似乎已經到頭,而商業模式創新的美麗故事也被證偽。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應用,則讓一些創業者看到了新的曙光。
智能醫療硬件的快速發展,催生了大量初創企業。據動脈網統計,截止到2016年11月,70家智能醫療硬件企業總共的融資規模達到了4億1194萬美元。
2016年8月,專注于慢性病的移動醫療平臺U糖宣布完成A+輪數千萬人民幣融資;2016年9月,康康血壓再次獲得A+輪融資;2016年10月,提供心臟病遠程管理解決方案的“好朋友(深圳中瑞奇科技)”完成天使輪融資……
有業內人士認為,垂直類移動醫療項目如果能深度結合線下診療或智能設備是一個新機會。
而高質量的醫療數據則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能讓企業在不穩定的醫療環境下找到爆發成長期。
醫療大數據企業成都數聯醫信科技有限公司CEO馬驍認為,“未來,大數據一定會全面變革醫療健康領域。”
針對用戶使用智能醫療硬件所收集的數據,可以為他們提供病情的實時分析、實時反饋,收取服務費用。同時,企業也可以將醫療大數據銷售給藥企和保險公司,用于新藥開發和保險精算服務。針對醫療機構也可以加入輔助診斷的解決方案,加強診后管理服務。
而目前正在探索階段的精準醫療,如果能跟大數據或人工智能結合,將會造福百姓,前途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