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你擁有一家航空公司,向勞斯萊斯或通用公司訂購了一具引擎。你真正尋求的是什么?是一具符合產品需求的機器,還是一件性能好、安全可靠的工具,把乘客安全地送達目的地?以上是近來力求有獲利的成長的制造業業者正在思考的問題,這類的思考引發了企業在營運上的一項重大的轉變,變得愈來愈重視成果。技術進步和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讓這種成果導向變得愈來愈可行。例如,勞斯萊斯或通用公司提出按飛行時數收費的引擎解決方案時,提供給顧客的就是成果,以及更多的潛在價值。
然而,成為成果導向的組織,并不像表面看來那么簡單。要進行這種轉型,制造業者必須重新設計組織里每一個重要部門,尤其是負責設定、銷售和提供價值主張的那些商業部門。
例如,在傳統的顧客導向組織里,營銷人員根據多種面向來找出不同的顧客區隔,然后再設定解決方案(產品和服務的組合),以滿足不同顧客區隔的需求。但在成果導向的組織里,營銷人員針對的是個別的顧客。然后他們為每位顧客量身打造一套價值主張,來創造成果。例如,美國的農機制造商約翰迪爾(John Deere)一直專注于搜集顧客的更多資料,以便為顧客量身打造產品。這么做的結果(或成果),就是農民能夠更有效率地管理農事,并提高作物收成。
新的技術與流程,正在促使制造業公司轉型。成果導向的公司若要實踐營銷的承諾,銷售部門就必須很了解顧客,才能知道顧客想要的成果。這需要銷售部門和顧客之間有緊密的合作關系。例如,一個工業設備制造商若想要銷售運作時間(uptime),而非賣出設備,銷售人員就必須與顧客的多個利害關系人合作訂出服務水平協議(service level agreement)。這么做的性質較為復雜,會需要銷售團隊和自家公司的其他部門更密切合作,尤其是定價、營運、工程、客服、售后服務和銷售營運等領域。公司必須要做好準備去改善或修改銷售技巧、銷售誘因、內部協調,以及銷售與服務流程,讓這個新做法對顧客有利。
然而,若要成為成果導向的公司,所需的不只是改變營銷和銷售的做法而已。產品開發團隊會需要把重心擺在把提供產品當成是一種服務,以便進行實時的服務水平監控。如此一來,產品在實地使用時的表現如何,工程師和產品設計人員就不需要只做些有根據的推測,因為他們能夠搜集到實際使用情況的數據數據。舉例來說,柴油引擎的領導品牌康明斯(Cummins)一直都在搜集其產品的實時性能數據,然后根據這些數據來想出讓引擎運作更有效率的方法。引擎運作時間提高、維修成本降低,顧客因而受惠。這種改變還有另一個優點,就是可以解決工業制造商常常面對的一個挑戰:顧客對產品使用情況的意見回饋,常常就只停留在銷售團隊和其他第一線面對顧客的人員,并沒有進一步傳達到其他部門。產品性能數據,能協助讓未來的產品變得更好。但同樣重要的是,它也壓縮了新產品開發周期。工業制造商不久后可能就會像科技公司那樣激烈競爭,爭取領先競爭對手下一代的新產品。
定價機制是另一個需要調整的功能。雖說今日的制造業者多半采用成本加成或市場化的定價模型,但成果導向的組織必須要改成根據每次的成果或使用來定價。如果制造商想從他們為顧客創造的成果中,取得更高比例的營收,這點就相當重要。但對許多工業公司來說,培養更先進的定價能力向來不是公司的優先要務。
售后服務支持和顧客服務愈來愈強調預防性的介入措施,因此也會受到影響,需要改變。例如,許多設備制造商正在把服務排程和零件替換予以自動化。為創造成果,客服團隊必須和商業部門緊密整合,如此才能預測顧客的需求,并主動提供解決方案(例如:貨件投遞有誤,會自動規劃路線重新配送)。目前這些功能往往獨立于上游營銷和銷售部門之外。許多想要轉型為成果導向的公司,必須改變這一點。
最后,銷售營運部門可能變得規模更大、更重要。成果導向的公司里,掌握商業情報是很重要的能力。無論身在何處,這類組織都需要從多方搜集并分析實時顧客數據,以便找出需要改善之處并提出建議。這類工作,按理應由銷售營運部門來執行,在它支持銷售團隊的傳統任務之外,再增加這類工作。
轉型為成果導向的組織,可能是你公司所做最重要的策略決定之一。由于技術進步、工業物聯網的發達,這種轉型變得愈來愈可行。公司若沒有成果導向的心態和營運模式,就可能會落在對手之后。但這涉及到整體組織和文化的根本改變。公司是否能接受這項重大轉型任務,并堅持執行到底,很可能是決定公司未來會成功、或只是茍延殘喘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