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決定一個國家經濟競爭力的核心產業仍然是制造業。但此時的制造業,已非彼時的制造業;未來的制造業,也非當下的制造業。
2010年,中國制造業的產出超過美國,成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后來中國制造業的產出逐步與美國拉開距離,據世界銀行統計,到2014年,中國制造業的產出,已經是歐盟的近1.5倍,美國的近2倍,日本的4倍,德國的近5倍。
目前中國占了全球制造業的1/4,從汽車到手機,從空調到微波爐,從鋼鐵到水泥,中國的產量都在全球遙遙領先。中國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
根據德勤等機構對全球500名制造業跨國公司CEO和高管的調查,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力,在2016年仍然位列全球第一,但到了2020年,美國將超過中國名列第一。
這排名不是比規模,而是比誰的工業更強。中國制造業目前面臨著很大的挑戰—首先是制造業中存在著嚴重的產能過剩,結構很不合理;其次是中國制造業效率太低,消耗能源和資源太多;再次勞動生產率遠遠落后于老牌的工業化國家。另外,中國面臨著勞動力的挑戰:人口老齡化、成本上升、高技能人才進入制造業的意愿減弱。
智能制造為唯一出路
工業發達國家經歷了機械化、電氣化、數字化三個歷史發展階段,具備了向智能制造階段轉型的條件,未來必然是以高度集成化和智能化的智能制造系統,取代制造過程中人的腦力勞動。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先進制造過程、系統與模式的總稱。智能制造貫穿“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制造活動各環節,并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優化自決策、精準控制自執行等功能。智能制造整個過程中將智能裝備(包括但不限于機器人、數控機床、自動化集成裝備、3D打印等)通過通信技術有機連接起來,實現生產過程自動化。
制造業本身正在經歷重新定義。美國、歐洲和日本都在先進、尖端的制造領域投資,如美國的工業互聯網、德國的工業4.0,以及日本的環境友好型制造。制造業從生產、產品、消費,到物流和供應鏈,正在變得日益智能化,各種物理-信息系統、各種聯網,正在形成完整的商業閉環。
中國也意識到自己在制造業方面急需突破。制造業的商業本質沒有改變,成本競爭力、差異化的產品仍然是廠商的追求,但在互聯網時代,實施這些戰略的手段越來越依賴創新。中國政府已經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的制造強國10年戰略。